脑膜瘤为何复发?手术又该如何应对?
发布时间:2025-05-03 20:23:32 | 阅读:次| 关键词:脑膜瘤为何复发?
- [案例]战胜脊索瘤:福教授给予癌症研究者见证孩子成长的宝贵
- [案例]棘手脑膜瘤如何全切又无后遗症?一个案例来揭秘……
- [案例]较大松果体区肿瘤4年内多次放化疗及手术失败,终得顺利
- [案例]较大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压迫丘脑疑难成功案例
- [案例]斜坡脊索瘤是绝症吗?年轻女孩少见恶性脑瘤,INC国际教
- [案例]6月婴儿松果体肿瘤加拿大SickKids成功手术治疗案例
53岁的Leo在得知脑膜瘤复发时,内心充满了绝望。脑膜瘤通常被认为是相对“好对付”的脑瘤,但对Leo来说,它却成了纠缠不休的难题。
一般来说,脑膜瘤是否“好对付”,主要取决于三个关键因素。其一,肿瘤位置影响极大。像岩斜区、桥小脑角(CPA)区、海绵窦区、枕骨大孔区、视神经管、大脑镰旁、梅克尔腔等部位,肿瘤不仅致残风险高,手术难度也非常大。其二,病理分级不可忽视。WHO1级的良性脑膜瘤生长缓慢,但如果长在关键位置,同样存在巨大风险;而WHO2-3级的非典型或恶性脑膜瘤,侵袭性很强,即便手术全切,仍有复发的可能。其三,手术技术至关重要。首次手术力求尽可能全切肿瘤,同时保护正常功能,如果残留过多肿瘤细胞,很容易导致肿瘤“卷土重来”。
Leo的脑膜瘤就长在梅克尔腔,这个位置不仅深在,而且周围神经血管结构复杂,手术风险极高。第一次手术后,肿瘤还是在他颅内复发并迅速生长。复查影像清楚地显示,肿瘤已经从海绵窦蔓延到后颅窝,还侵蚀了蝶窦、翼腭窝和颞下窝。这使得Leo出现了严重的嗅觉减退、视力下降、动眼神经问题,还遭受着剧烈的面部神经疼痛。他怎么也想不明白,明明做了手术,肿瘤为何还会复发。
在现实中,虽然大多数脑膜瘤是良性的,但像Leo这样脑膜瘤恶化、复发的案例并不少见。这也让患者们产生诸多疑问:脑膜瘤复发后还有手术机会吗?导致复发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又该如何尽量避免复发呢?
良性脑膜瘤并非高枕无忧
在人体中,大脑的地位至关重要,它如同精密的“生物超算”,不仅负责思维创造,还掌控着呼吸、心跳等基本生命活动。脑膜则像三层紧密排列的保护屏障,守护着大脑,使其免受外界冲击,并维持颅内环境的稳定。然而,当脑膜中的细胞发生异常变化,形成脑膜瘤时,就会对大脑健康构成威胁。
不少患者认为,良性肿瘤只要不恶化,就可以与瘤“和平共处”。但Leo的经历却并非如此。他的脑膜瘤在2012年被发现,当时他出现了嗅觉减退和视力下降的症状,检查后确诊为右侧梅克尔腔脑膜瘤,并进行了手术。可如今,复发的肿瘤肆意生长,严重影响了他的颅神经。剧烈的神经痛让他痛苦不堪,肿瘤对三叉神经V1(嗅神经)、V2(视神经)和V3(动眼神经)分布区域的侵犯,不仅加重了他的症状,也给后续治疗增加了难度。Leo不禁疑惑,都说脑膜瘤生长缓慢,可自己的肿瘤为何如此“疯狂”?面对朋友们“至少是良性肿瘤”的安慰,他也只能无奈苦笑。
Meckel腔手术难度大的原因
Meckel腔脑膜瘤属于岩斜区脑膜瘤的特殊类型。Meckel’s腔位于颅中窝中后部,是一个空间狭小、位置深在且结构复杂的硬脑膜陷窝。这类肿瘤与脑干、第Ⅲ-Ⅷ颅神经等重要结构相邻,临床治疗颇为棘手。虽然手术切除是治疗Meckel腔脑膜瘤的首选方法,若能彻底切除,患者可获得较好的预后,但由于肿瘤常侵袭周围的神经、血管和垂体等结构,对于手术切除范围以及术后放疗等治疗方式,在医学界还存在争议。
目前治疗的难点在于,如何根据患者肿瘤的具体部位和性质,制定个体化的最佳手术入路。既要充分暴露肿瘤及其周围的重要结构,又要尽量减轻脑组织牵拉,避免损伤周围神经和血管,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新发神经功能障碍,从而在提高肿瘤切除率的同时,提升患者的远期生存质量。
福教授的“双镜联合”定制手术方案
神经内镜和手术显微镜是显微神经外科的重要工具,将二者联合(即“双镜联合”)使用,可以优势互补,显著提高手术效果。
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WANG)成员、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颅底手术委员会前主席SebastienFroelich教授(塞巴斯蒂安・福洛里希,简称“福教授”),在显微手术和神经内镜手术方面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福教授认为,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对手术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内镜虽然能帮助医生深入探查一些隐蔽区域,但并非适用于所有病例,有时需要将神经内镜与显微镜手术结合起来进行治疗。
了解Leo的病史和当前肿瘤情况后,福教授为他制定了详细的手术计划。在手术过程中,福教授灵活运用手术显微镜和神经内镜,使术区得到更好的暴露。这样既降低了患者神经损伤的风险,又提高了肿瘤切除率。
手术中,患者采取仰卧位,右肩稍抬高,头部倾斜并转动45°且微微伸展,沿先前的右额颞部皮肤切口进行操作。通过显微镜外科手术,医生们分步切除肿瘤,后颅窝、翼腭窝到颞下窝、前内侧三角、蝶窦等部位的肿瘤都被顺利切除。在显微手术切除大部分肿瘤后,再借助内镜辅助,切除蝶窦内残留的肿瘤组织和粘膜,并使用自体脂肪和纤维蛋白胶对硬脑膜进行水密封闭。手术结束后,对比术前术后影像,结果显示肿瘤已完全切除。术后,Leo的角膜炎在10天内逐渐消退,V3感觉减退的症状在2个月后也有所好转。
后颅窝部位肿瘤顺利切除
翼腭窝到颞下窝部位肿瘤顺利切除
翼腭窝部位肿瘤顺利切除
前内侧三角部位肿瘤切除
蝶窦部位肿瘤切除
术后MRI显示肿瘤完全切除
(A)术前轴向t1加权钆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显示脑膜瘤延伸至后颅窝(PF)、海绵窦(CS)、眼眶和蝶窦(SS)。(B)肿瘤延伸至中窝、翼腭窝(PPF)和颞下窝(ITF)。(D, E)术后轴向t1加权钆增强MRI显示肿瘤完全切除。
(C)术前轴向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显示更大的蝶翼侵蚀和SS受累。(F)术后轴位CT扫描显示用于闭合的脂肪移植物。
脑膜瘤复发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福教授收集了28773名脑膜瘤患者的资料进行生存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大约93%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较高,85%的患者术后10年仍能存活。研究还发现,脑膜瘤术后总体生存率在女性、年轻人以及凸面和良性肿瘤患者中相对更好,而NF2患者的预后较差。此外,手术切除不干净、需要再次手术,或者脑膜瘤未得到有效控制而需要额外治疗的患者,死亡风险更高。可以看出,人为可控的肿瘤切除范围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这也再次表明,脑膜瘤第一次手术极为关键。如果脑膜瘤复发,需要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粘连程度,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通常情况下,再次手术的难度要比第一次大得多。
福教授作为国际知名的神经内镜颅底手术专家,在各类复杂脑肿瘤的治疗上经验丰富,如脊索瘤、脑膜瘤、垂体瘤等。他创立的“筷子技术”提高了肿瘤切除率和患者预后效果,其“双镜联合”手术更是通过发挥神经内镜与显微镜的优势,在实现肿瘤安全最大化切除的同时,有效保护关键解剖结构。

- 所属栏目:脑膜瘤
- 如想转载“脑膜瘤为何复发?手术又该如何应对?”请务必注明来源和链接。
- 网址:https://www.incsg.com/naomoliu/5408.html
- 更新时间:2025-05-03 20:09:31
- 上一篇:脑膜瘤切不切?“懒癌” 可能变 “恶兽”,侵袭范围超乎想象!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