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高管罹患延髓血管瘤13年病情危重,高瘫痪风险手术助其重获新生
发布时间:2025-07-29 08:45:10 | 阅读:次| 关键词:女性高管罹患延髓血管瘤13年病情危重,高瘫痪风险手术助其重获新生
- [案例]「脑膜瘤案例」巨型脑膜瘤在INC法国Froelich教授治疗下得到
- [案例]延髓海绵状血管瘤导致多次脑出血致肢体无力,能否治愈
- [案例]脑瘤潜伏者:一次体检意外发现4cm脑膜瘤,无症状的她为
- [案例]三大常见鞍区肿瘤——垂体瘤、脑膜瘤、颅咽管瘤,国际
- [案例]体检发现脑瘤是否会误判?无症状脑瘤治不治?
- [案例]脑膜瘤如“章鱼”盘踞在脑中,视力模糊、嗅觉减退…不
患者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共存13年,持续面临头痛、偏瘫及失明威胁。辗转多地求医未果,再出血风险危及生命。
一场致瘫高风险手术,如何最终助其术后两周重返职场?
患者王女士,30余岁,延髓海绵状血管瘤,长达十三年的病程,两次出血史与手术困境。
2008年,王女士首次因脑干出血引发头晕、呕吐住院,经治疗后恢复。
2016年,她突发剧烈头痛,辗转上海、北京、湖南多家知名医院,最终确诊延髓-颈髓交界区海绵状血管瘤。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持续遭受头痛、视力障碍及肢体偏瘫困扰。
至2021年,症状加重,影像学检查提示再出血风险极高。
经历两次脑干出血且症状逐次加重的王女士,其颅内血管瘤存在随时致命的高风险。
然而,肿瘤位于延髓-颈髓这一关键区域,手术致瘫风险巨大,致使其13年来未能接受手术治疗。
INC巴教授挑战高风险手术,与国内专家联合实施手术
困境中,王女士寻求INC国际脑干手术专家巴特朗菲教授帮助。
2021年,巴特朗菲教授作为主刀医师,与国内专家共同制定周密手术方案。
术中,巴教授凭借丰富经验,在助手协助下精准避开密集的血管神经结构,充分显露并成功全切脑干部位海绵状血管瘤。手术过程顺利,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恢复迅速,术后两年无复发
术后第2天: 转出ICU,无新增神经功能损伤,可下床行走。
术后第2周: 王女士顺利出院,迅速回归正常工作与生活。出院时术前症状显著改善,影像学证实肿瘤完全切除。
术后2年随访: 巴特朗菲教授评估最新MRI影像后确认:“结合既往出血史,当前复查显示病情稳定”,明确血管瘤全切后2年无复发。鉴于恢复良好,建议下次复查于2年后进行。
巴教授术后2年随访邮件截图
延髓-颈髓海绵状血管瘤手术难度及风险解析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具有不可预测的反复出血特性。延髓-颈髓区域神经高度密集,解剖结构深在复杂。手术操作稍有不慎即可能损伤关键神经传导束,导致心跳呼吸骤停、术后无法自主呼吸、长期昏迷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
脊髓作为连接大脑与全身的重要结构,布满神经束及神经节。术中不当牵拉或止血操作可能导致脊髓损伤,引发瘫痪、意识障碍或大小便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治疗核心:精准手术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虽罕见(占颅内病变0.4%-0.6%,脑血管畸形5%-10%),但危害显著。其特征为反复不可预测的出血,复发率高于其他部位,易导致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死亡。延髓部位病变(约占脑干海绵状血管瘤5%)手术风险尤高。
治疗原则:全切与功能保护并重
针对该高危区域病变,INC国际脑干手术专家巴特朗菲教授强调:手术目标需兼顾病变全切与正常脑干组织保护。具体要求如下:
个体化策略:依据肿瘤位置、形态及其与周围关键结构(神经、传导束、脑膜)的关系制定个性化方案。
精准技术:选择最佳手术入路及安全切口区域,依赖精湛显微手术技巧。
技术辅助:术中神经导航(结合功能MRI及纤维束成像)精确定位;神经电生理监测(延髓手术中尤为重要)实时预警神经功能风险;需关注个体解剖变异。
关键禁区:术中严格避免于第十二对颅神经(舌下神经)外侧区域操作。
遵循上述原则,现代技术支持的精准手术可显著提升安全性及成功率,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与生活质量。
INC国际脑血管病专家巴特朗菲教授
巴特朗菲教授任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WANG)成员、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教育与技术委员会前主席,同时担任德国汉诺威国际神经外科研究院血管神经外科主任。其擅长领域包括:大脑半球病变、脑干病变、脑血管疾病、脑深部胶质瘤、颅颈交界区病变的肿瘤切除术、神经吻合术及各类椎管内肿瘤手术。
巴特朗菲教授接受过来自欧洲、中东、北非、日本、中国、韩国、新西兰、南非及智利等40个国家的学术邀请,作为特邀发言人出席400余场国际学术会议,对神经外科领域(尤其颅底外科及脑脊髓显微外科血管病变治疗)贡献卓著。

- 所属栏目: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 如想转载“女性高管罹患延髓血管瘤13年病情危重,高瘫痪风险手术助其重获新生”请务必注明来源和链接。
- 网址:https://www.incsg.com/huanzhegushi/xueguanliu/6164.html
- 更新时间:2025-07-29 08:3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