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次脑干出血,患者从「手术风险极高」到「术后恢复良好」的诊疗历程
发布时间:2025-07-16 09:25:15 | 阅读:次| 关键词:2次脑干出血,患者从「手术风险极高」到「术后恢复良好」的诊疗历程
- [案例]脑海绵状血管瘤“吃透”的中脑,脑干出血急送ICU的她如
- [案例]视路胶质瘤治疗陷困局:近失明患者该如何突破“切不净
- [案例]国际颅底教授“零并发症”全切较大颅咽管瘤,35岁精英重
- [案例]北美可能再也没有比SickKids更好的儿童医院了
- [案例]6岁男孩车祸“撞出”脑肿瘤,为何“因祸得福”?
- [案例]“虽小,却危及性命”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出血成功手术重
28岁的琳琳在不足两月内经历2次脑干出血。她与家人多方求医、研读专业资料后,一个沉重共识逐渐清晰:此时手术,或许是抓住生机最后也是最佳的机会!
然而,对手术风险及并发症的恐惧如潮水般涌来,该如何抉择......
琳琳 28岁 脑干延髓海绵状血管瘤
病情阶段
28岁,本应是生命如花般绚烂的年纪。但对琳琳而言,命运的齿轮于2023年秋骤然停滞——一颗深植于生命禁区的脑干延髓海绵状血管瘤,正无情侵蚀其健康与未来期望。
短短不足两月!从初始不适,到两次致命性脑干出血,琳琳的世界瞬间崩塌、旋转,陷入无边黑暗。
第一次出血(2023.9)
症状突现:复视(一米外即现重影)、左眼转动受阻、持续疲乏嗜睡、手掌麻木。
治疗抉择:行静脉止血。手术虽必要但因位于延髓,风险极高。建议控制血压,绝对禁用活血药物。
2023年9月琳琳核磁影像
第二次出血(2023.11)
症状加剧:复视显著恶化、右手脚掌麻木、疲乏嗜睡加重,脑干出血量较前增多。
治疗困境:医生建议手术,但术后神经损伤风险巨大(偏瘫/呼吸障碍),暂行酚磺乙胺静脉止血。
2023年11月琳琳头颅CT
困境与曙光
琳琳辗转多家大型医院,专家均表示“手术难度及风险极大”。琳琳与家人难以承受手术带来的心理压力与负担。
当所有路径似已封堵,当沉重绝望几近窒息,一道希望曙光终破阴霾------他们遇见了INC国际脑干手术权威巴特朗菲教授(巴教授)。
经INC协调并提交病例资料后,巴教授仔细评估琳琳病情,认为“手术是必要的”。
“我的手术能尽快安排吗?”经历两次脑干出血、症状持续加重的琳琳迫切希望尽快手术。当再次获得巴教授肯定答复,琳琳内心安定下来。
高难度手术成功全切
手术台上,由INC巴教授主刀,中国神经外科专家密切配合,这场惊险的脑干延髓手术顺利完成肿瘤全切。
琳琳术前两次出血导致的第六对颅神经纤维损伤无法恢复。眼球外展麻痹仅能通过斜视矫正手术改善。
术后状况
术后即刻:琳琳状态良好,无新发功能障碍。面神经功能完全保留,在该部位手术中实属不易。
术后第1天:巴教授告知琳琳肿瘤已完全切除,可转出ICU至普通病房。
术后3个月:影像复查确认“海绵状血管瘤全切”,琳琳对当前恢复情况亦感满意。
术后1年:琳琳接受斜视手术,手术成功。
术后1年4个月:巴教授随访显示琳琳术后状况极佳,无残留病灶,亦无局部形态学负面副作用。
琳琳是幸运的,更是果敢的!两月内两次脑干出血,命悬一线。她以非凡勇气做出关键抉择——在巴特朗菲教授主刀下,成功全切血管瘤,重获健康。
在保守观察的主流建议下,她勇敢破局:证明脑干手术禁区可破,精准对接顶尖专家,即可化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这份把握命运的果决,正是点燃生命希望的关键所在。
INC国际脑血管专家巴特朗菲教授
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WANG)成员、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教育与技术委员会前主席巴特朗菲教授,作为德国汉诺威国际神经外科研究院血管神经外科主任,擅长大脑半球病变、脑干病变、脑血管疾病、脑内深层区胶质瘤、颅颈交界处病变的肿瘤切除术、神经吻合术及各类椎管内肿瘤。
同时,巴特朗菲教授收到过来自欧洲、中东、北非及日本、中国、韩国、新西兰、南非和智利等40国的学术邀请,出席逾400场全球学术会议或在神经外科大会担任特邀发言人,对世界神经外科发展贡献卓著,尤以颅底外科及脑脊髓显微外科血管病变治疗为著。

- 所属栏目: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 如想转载“2次脑干出血,患者从「手术风险极高」到「术后恢复良好」的诊疗历程”请务必注明来源和链接。
- 网址:https://www.incsg.com/huanzhegushi/xueguanliu/6020.html
- 更新时间:2025-07-16 09: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