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

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咨询电话:4000290925
INC
当前位置:INC > 患者故事 >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体检查出无症状脑血管瘤:48岁女高管拒等 “癫痫突袭”,果断手术改写人生!

体检查出无症状脑血管瘤:48岁女高管拒等 “癫痫突袭”,果断手术改写人生!

在一次例行单位体检中,48岁的欧女士意外被诊断出「功能区脑海绵状血管瘤」。"我从未听说过这种疾病,也未出现任何不适症状,怎么可能脑内长有肿瘤呢?"
本文有1211个文字,大小约为6KB,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无症状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决策应当如何制定?

  欧女士曾面临这一棘手问题。对她而言,手术治疗风险显著;但不进行手术,则可能引发癫痫发作——"若在出差途中突发癫痫,无论是在飞机上还是在客户面前……不仅尴尬丢脸,更存在安全隐患。"

  这对职场中雷厉风行的欧女士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因此她选择主动应对、果断决策。如今的她已重返正常工作与生活,不再因疾病而终日担忧惶恐。

01 医生建议随访观察,但我无法承受突发癫痫的风险

  在一次例行单位体检中,48岁的欧女士意外被诊断出「功能区脑海绵状血管瘤」。"我从未听说过这种疾病,也未出现任何不适症状,怎么可能脑内长有肿瘤呢?"

  脑海绵状血管瘤实际上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部分患者因癫痫发作、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或出血而发现病变。像欧女士这样无症状的情况占比11%~44%,通常通过体检等偶然方式发现。

欧女士的病灶位于一个巨大脑沟的底部,位于中央后沟。这是大脑功能区,常引起癫痫 、出血和局部神经功能缺失 ,因此手术切除病灶是根本的治疗方法。

  无症状病灶可选择观察随访,需定期进行医学影像学检查。但欧女士的病灶位于巨大脑沟底部,具体在中央后沟区域。该区域属于大脑功能区,常引发癫痫、出血和局部神经功能缺失,因此手术切除病灶成为根本治疗方法。

  然而,正是病灶的特殊位置使得手术切除成为「高风险选择」。

  作为市场部总监,欧女士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充满活力,"我需要的不是'勉强维持',而是能够继续推进项目、出国出差,享受多姿多彩的生活,而不是每日提心吊胆等待'意外'降临。"

02 15分钟的决定:"我相信这位给我希望的医生"

  欧女士积极行动,一方面前往国内多家医院咨询,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搜索了解疾病信息和医生资源。

  转机来自一次偶然的网络搜索。欧女士看到了INC国际脑干手术专家巴教授的新闻报道,通过这篇报道进一步了解到巴教授来华进行示范手术的案例以及患者随访情况,这些信息让欧女士看到了希望。

  必须尝试一下!她通过INC协调,将自己的病例资料发送给巴教授,很快收到了回复——"报告撰写非常专业,字里行间充满自信,显得极有把握。我独自在沙发上阅读了15分钟,随即决定请巴教授主刀手术。"

  家人后来才得知这一决定——他们早已习惯欧女士在大事上的"果断作风"。也有朋友关心她是否担心遇到不可靠的情况?欧女士只是微笑回应:"我不是在赌博,而是相信专业。我查阅过巴教授的手术记录,他完成过大量功能区病例,且此次是来华示范教学,天时地利人和,我不愿错过这个机会。"

巴教授远程咨询报告节选

03 手术室中的双语感谢:"我的选择没有错"

  2024年3月28日,巴教授为欧女士量身定制手术方案,旨在彻底切除病灶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功能区神经功能。

2024年3月1日 两侧额叶皮层下见少许斑点状信号影,右侧半卵圆中心见类圆形高低混杂信号影及周围环状低信号影,人小约8x10mm。

  麻醉苏醒后2小时,欧女士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让医护人员感到惊讶:"I believe you, it's a very(我相信您,这是一个非常)正确选择……"当她意识到自己混合使用中英文表达时,不禁笑了起来。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她调侃道:"大概大脑潜意识里太想表达感谢了,连语言都'混乱了'。"

术前术后MRI对比

  术后第1天,她顺利转出ICU,返回普通病房;术后第2天,已能自主下床行走;术后第4天,手术切口愈合良好,食欲恢复,饮用了一碗鸡汤。

  术后大半年,欧女士医院复查并将报告发送给巴教授评估。巴教授在回复邮件中写道:未见残留海绵状血管瘤,也无其他局部形态学问题,您已完全康复。关于工作压力是否影响恢复的问题,工作压力不会影响先前的手术效果,请您放心。

未见残余海绵状血管瘤,也没有其他局部形态学问题,你已经完全康复了,而您问到的工作压力大会不会影响恢复的问题,工作压力不会影响之前的手术,您可以放心。

  现在的她早已恢复正常生活,运动、聚会、出差一样不落。发生变化的是,她比术前更加珍惜每一段时光。

把握选择主动权:不被恐惧束缚

  功能区海绵状血管瘤虽然位置特殊,但随着术中导航、神经电生理监测等技术的发展,精准手术已能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重要的是,当有选择机会时,不要被恐惧束缚。多方了解、充分咨询,找到能让您安心的专业医疗力量。愿每位身处困境的人都能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犹豫时获得勇气,最终迎来属于自己的"完全康复"。

INC国际脑血管专家巴特朗菲教授

  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WANG)成员、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教育与技术委员会前主席巴特朗菲教授,现任德国汉诺威国际神经外科研究院血管神经外科主任,擅长大脑半球病变、脑干病变、脑血管疾病、脑内深层区胶质瘤、颅颈交界区病变的肿瘤切除术、神经吻合术以及各类椎管内肿瘤等手术。

  巴特朗菲教授曾接受来自欧洲、中东、北非以及日本、中国、韩国、新西兰、南非和智利等40个国家的学术邀请,出席超过400场世界各地的学术会议或作为神经外科大会特邀发言人,为世界神经外科学科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特别是在颅底外科和脑脊髓显微外科血管病变治疗领域。

 

案例来源:文中所述为INC国际巴特朗菲教授于2024年3月28日完成的一例手术。

  • 所属栏目: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 如想转载“体检查出无症状脑血管瘤:48岁女高管拒等 “癫痫突袭”,果断手术改写人生!”请务必注明来源和链接。
  • 网址:https://www.incsg.com/huanzhegushi/xueguanliu/6715.html
  • 更新时间:2025-09-23 09:07:48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相关文章

脑瘤急剧增长伴多次出血及面肌痉挛
巴教授采用乙状窦后入路,成功全切脑干 - 脑桥海绵状血管瘤,术中未出现新发神经功能损伤...
更新时间:2025-07-01 08:59:23
女性高管罹患延髓血管瘤13年病情危重,高瘫痪风险手术助其重获新生
2016年,她突发剧烈头痛,辗转上海、北京、湖南多家知名医院,最终确诊延髓-颈髓交界区海绵...
更新时间:2025-07-29 08:39:26
脑内“无声炸弹”:未破裂梭形动脉瘤为何需要手术干预?
当 55 岁患者同时面临颈动脉狭窄引发的脑缺血风险与左侧 P2 段梭形动脉瘤的破裂隐患时,治疗...
更新时间:2025-06-04 16:49:00
反复脑干出血,命垂一线,较大脑海绵状血管瘤如何去除?
较大脑干中脑海绵状血管瘤,INC之德国巴特朗菲教授全切手术病例...
更新时间:2021-11-22 11:50:31
救护车紧急运送脑干出血少女,核磁影像揭示惊人病变
经ICU紧急转送至当地医院后,影像学检查发现巨大脑干占位性病变,考虑海绵状血管瘤可能性...
更新时间:2025-08-22 09:20:23
一次寻常的电梯乘坐后,我突发脑干出血,经120紧急送医
主要原因在于病灶位置特殊——位于大脑脚中脑腹侧面,紧邻脚间窝。大脑脚内部存在支配对...
更新时间:2025-09-07 09:20:01
藏在脑干的“不定时炸弹”如何安全拆除?德国神外大咖用“ABCD”手术分型给
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WANG)成员 巴特朗菲教授 基于30多年脑干手术...
更新时间:2025-04-07 17:26:44
生命线上的手术:脑干海绵状血管瘤(BSCMs)
在人类复杂的大脑结构中,脑干虽小,但其重要性不容小觑,它是我们生命活动的核心控制区...
更新时间:2025-03-05 16:31:58
急!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可能正在悄悄改变你的大脑……
我们找到了救命的人!来自脑干中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父亲 在一个春意渐浓的日子里,7岁的...
更新时间:2025-03-03 16:50:45
较大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压迫丘脑疑难成功案例
对于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 ,治疗上应合理选择手术入路尽可能地顺利全切病灶,将出血风险降到...
更新时间:2021-12-14 17:07:32
脑肿瘤分类
胶质瘤 脑垂体瘤 脑膜瘤 脑血管瘤 听神经瘤 颅咽管瘤 脑积水 松果体肿瘤 三叉神经鞘瘤 室管膜瘤 脑瘤 癫痫 脊索瘤 脊髓肿瘤 烟雾病 脉络丛肿瘤
大家都在看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误诊为胶质瘤

更新时间:2021-12-15 13:40:40

致命性脑干海绵状血管瘤赴德手术案例

更新时间:2021-12-14 16:47:00

相关文章
学术活动
北京市王忠诚医学基金会--INC青年神经外科医生教育基金,北 INC巴特朗菲教授2025学术沙龙:370余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前沿 专访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王杭州教授:国际合作下的小儿 INC国家儿童神经外科专家Rutka鲁特卡教授学术沙龙:小儿神经 INC鲁特卡教授(Rutka)抵华,学术交流活动持续进行 【国际交流】INC福洛里希抵达中国,开启北京天坛医院之行 学术沙龙即将开启 | 国际小儿神经外科大咖鲁特卡教授7月初 INC巴特朗菲教授今日抵达,面对面咨询+脑瘤示范手术同步开 小儿神经外科专家座谈会:难治性儿童脑瘤国际诊疗新进展 从鼻孔抵达颅底:福洛里希教授“筷子技术”实现脑瘤微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