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触及搏动性肿块,检查发现“潜在危险”的动脉瘤!
发布时间:2025-08-15 09:54:57 | 阅读:次| 关键词:颈部触及搏动性肿块,检查发现“潜在危险”的动脉瘤!
- [案例]4年松果体肿瘤赴德国手术完整切除
- [案例]影像“疑似高级别”的脑瘤,本以为孩子没得治,术后却
- [案例]突发脑出血、视力仅0.03…花季少女用8年青春对抗垂体瘤,
- [案例]暴胖40斤、日尿5升!病理报告两度反转——35岁壮年遭遇颅
- [案例]垂体大腺瘤,再见!INC国际大咖经蝶窦手术让肿瘤无处可
- [案例]儿童脑动脉瘤术后复发案例解析:INC川岛教授手术治疗技
一次偶然的触摸,孙阿姨在颈部发现了一个位于血管内伴随搏动的肿块!
通常,致命的血管问题常被联想到剧烈疼痛或突发瘫痪。然而,现实有时更为隐匿且令人警醒。74岁的孙阿姨便经历了这样一场无声的危机......
孙阿姨 74岁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颈动脉瘤
病情阶段
74岁的孙阿姨无意中发现自己左侧颈前部存在一个具有搏动感的肿块。这一发现令她深感不安。
虽然并未出现头晕、肢体无力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但她清楚自身的健康状况:长期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血管痉挛性心绞痛等基础疾病。因此,她决定前往医院接受检查。
为明确诊断,医生安排了详细的血管影像学检查——CT血管造影(CTA)和MR血管造影(MRA)。结果明确显示:在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延伸至颈内动脉起始部,存在一个直径达27mm的囊状动脉瘤!该瘤体如同一个潜在危险的“膨胀结构”,随时存在破裂风险(图A)。
值得庆幸的是,全身其他血管未发现类似病变。然而,这一意外发现仍使孙阿姨及其家人倍感担忧。
3D-CT血管造影显示位于左侧颈动脉分叉处的囊状动脉瘤
术中阶段
为解除这颗颈部的潜在危险,手术切除是根本治疗方案。孙阿姨被送入手术室,在全身麻醉下取仰卧位,头部轻微转向一侧。
为确保术中大脑血供不中断,术者在颈总动脉与远端正常颈内动脉之间,放置了一个临时血流通道——分流系统。
随后是关键步骤:精细地切除动脉瘤。令人欣慰的是,瘤体切除后残留的动脉壁结构仍具足够强度,医生直接进行了精细缝合修复(图D),无需使用人工补片。
图C:术中照片显示颈动脉分叉处的动脉瘤
图D:动脉瘤修补术后颈动脉缝合
切除的动脉瘤立即送病理检查。
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动脉壁内膜显著纤维化增厚、结构破坏,部分区域甚至被胶原纤维取代(图E-G)。
这正是动脉粥样硬化长期侵蚀血管壁的典型病理改变------血管在潜移默化中发生“退行性变”,最终形成此危险膨出。
图E:切除的动脉瘤标本照片显示部分瘤壁菲薄,未见钙化。
图F、G:标本显微照片显示早期动脉粥样硬化表现,中膜结构部分破坏并由胶原纤维替代。
术后阶段
手术顺利完成,孙阿姨术后恢复过程平稳,未出现任何并发症。
术后复查的MR血管造影显示:原先27mm的动脉瘤已完全消失!左侧颈内动脉管腔恢复通畅,困扰孙阿姨的颈部搏动感也随之消失。
术后磁共振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消失,颈动脉通畅
颈动脉瘤早期常表现为颈部、耳后或咽部搏动性肿块,多无神经症状;增大后可导致局部胀痛及神经压迫症状(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可伴有收缩期杂音或震颤。颈动脉瘤病因多样,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占34%-70%),其次为创伤、感染等。主要分为真性动脉瘤(由粥样硬化导致)和假性动脉瘤(常由创伤后形成)。
瘤腔内易形成附壁血栓,一旦脱落可引发脑栓塞,轻则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表现为头晕、失语等),重则可致偏瘫或死亡。破裂虽少见但极其危险,因此确诊后需尽早治疗。
INC国际神经外科专家团川岛明次教授
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世界神经外科专家团(WNEG)成员、世界脑血管搭桥手术权威专家、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神经外科主任川岛明次(Akitsugu Kawashima)教授,擅长脑卒中、烟雾病、颅底肿瘤、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颅内血肿、巨大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AVM)等疾病的治疗,尤其在脑血管搭桥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方面造诣深厚。
神经外科经验:
累计完成烟雾病脑血管搭桥手术:1300例
累计完成脑动脉瘤夹闭手术:1000例
累计完成脑血管畸形切除术:500例
累计完成颈动脉内膜切除术:450例
累计完成开颅脑瘤切除术:280例
熟练掌握颅后窝搭桥术、High-flow Bypass(高流量搭桥)技术等

- 所属栏目:脑动静脉畸形
- 如想转载“颈部触及搏动性肿块,检查发现“潜在危险”的动脉瘤!”请务必注明来源和链接。
- 网址:https://www.incsg.com/huanzhegushi/naodongjingmaijixing/6361.html
- 更新时间:2025-08-15 09:48:06
- 上一篇:动脉瘤破裂出血危及生命?解析INC脑血管专家的血管重建技术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