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医院手术案例纪实-19岁青少年三脑室巨大肿瘤切除:“全家等待5年的手术终获成功”
发布时间:2025-08-28 09:25:37 | 阅读:次| 关键词:天坛医院手术案例纪实-19岁青少年三脑室巨大肿瘤切除:“全家等待5年的手术终获成功”
- [案例]5岁儿童视神经胶质瘤德国治疗经典案例
- [案例]切除颅咽管瘤后,他的老年痴呆症状得到了好转!
- [案例]3岁儿童巨大脑瘤全切纪实:家长必须知晓的早期预警信号
- [案例]福洛里希教授突破脑瘤手术瓶颈:双镜联合解决两大脊索
- [案例]德国看病| 5cm较大基底节区脑瘤手术切除
- [案例]中脑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怎么治疗?中年男士海绵状血管瘤
2025年8月12日,这一天将长久留在这对父母的记忆里。在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手术室内,他们19岁的儿子飞宇正接受手术。他们未曾预料,儿子会面临如此严峻的健康挑战——一个位于大脑核心区域第三脑室的巨大肿瘤,血供丰富、质地坚韧,与三脑室壁、丘脑及深部血管紧密粘连,手术难度极高。本次手术由INC巴特朗菲教授主刀,联合北京天坛医院团队完成,通过精细操作最终实现了高风险脑瘤的“安全全切”。
术前MRI检查
自发现颅内肿瘤并采取保守观察起,整整五年间,其病情变化与持续的忧虑不断困扰着一家人,其间还尝试了中医治疗,每一步都充满艰辛……直至今年8月巴教授来华期间,他们迅速做出了手术决策——而这一重大决定,仅用了十几天时间。
事实上,这是一段建立在五年坚定信任基础上的求医之路。“如果必须手术,一定要请巴教授”,这个深植于心的信念最终迎来了他们所期盼的结果。
整个过程或许进展较为缓慢,但他们的决心从未改变——始终致力于为孩子寻求更优的治疗方案。
回顾治疗历程,飞宇的母亲感慨道:“不应拖延。我家正是由于等待了五年,肿瘤增大,孩子也承受了更多痛苦。肿瘤越小手术效果越好,绝不能存有侥幸心理。”
术后第7天,飞宇已摆脱脑瘤影响。这位19岁、身材高大的男生,此刻正安静地坐在母亲身边。当他提到“有点热”时,母亲立即仔细查看是否出汗,脸上瞬间写满紧张——无论孩子多大,永远是父母最深的牵挂。
以下为我们与飞宇父母对话的部分内容节选:
一切要从飞宇14岁时说起。“最初是头痛和恶心,那时他还在上初中,我们带他去当地医院检查,却意外发现颅内存在肿瘤。”从那天起,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
发现脑瘤后,应选择立即手术,还是保守观察?
这几乎是所有患者和家庭都需面对的艰难抉择。原因多样:有些人因手术风险过高而犹豫,有些人因暂无显著症状而选择观望,更有许多父母不忍年幼的孩子承受开颅手术之苦,希望等孩子再长大一些。的确,低龄患者开展开颅手术风险较大。然而在等待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肿瘤也可能继续增大。究竟应尽早手术以彻底应对脑瘤,还是面对肿瘤进展的不确定性?当飞宇被确诊为松果体区肿瘤合并继发性脑积水时,“我们当时慌得站不住脚。起初没敢直接告诉他,全家极度紧张,连夜赶赴北京。”在父母陪同下,飞宇紧急接受了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症状暂时缓解。孩子还这么小,开颅手术的风险是否过高?尽管飞宇当时已14岁,但在父母心中,他仍是需要呵护的孩子。“因孩子年龄较小,我们也有顾虑,未立即决定手术。”实际上,他们早已了解到巴教授,却因孩子年龄问题迟迟未做决定。“如做手术,必找巴教授”——这一想法早已深植心底,但他们总希望那一天晚些到来。五年间,在等待手术的过程中,飞宇一家也备受煎熬。若肿瘤继续增大怎么办?若孩子症状加重怎么办?肿瘤是否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孩子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他未来数十年的人生:十年、二十年,甚至更远……
这些问题如巨石压在一家人心头。为抑制肿瘤生长,他们甚至尝试了中医治疗,但未获预期效果。每一步都走得极为谨慎、如履薄冰,然而现实依然严峻……
从五年煎熬到十余日内果断决定手术,为何转变?
五年间,飞宇逐渐长大,而肿瘤也未停止生长。 它在静默中逐渐进展,直至症状再次出现:飞宇视力明显下降,出现视野缺损与视物重影。MRI显示,一个尺寸为40×25×31mm的巨大肿瘤已完全占据第三脑室,并从室间孔向下压迫中脑——这位少年的未来,正被阴影逐渐笼罩。“今年复查发现肿瘤又增大了,不能再等待,必须手术。”这一次,他们没有再犹豫。“正逢巴教授本月来华,从7月31日复查到8月12日教授抵达,前后不过十几天,我们迅速做出了决定。”事实上,这份信任早已埋下种子:“其实我们从一开始就未考虑其他医生。毕竟这是颅脑手术,非同其他部位,我们一心寻求最好的治疗。”长年等待后,这一信念终于在此刻付诸行动。所有迟疑都被父母坚定的爱子之心所取代。“手术非常成功,切除率达到100%。”巴教授在术后第一时间向家属详细说明了手术情况:“术中诱发电位全程稳定,提示神经功能完好。在尽可能全切肿瘤的同时,成功保护了大脑功能,血管、神经结构,尤其是对记忆功能至关重要的穹窿,均得到完整保留。”
巴教授术后首日查房
“现在我们放心了,太感谢了!”飞宇的父母难掩激动之情。他们密切关注孩子恢复的每一细节。飞宇仅在ICU观察一晚后即转回普通病房。巴教授亲自查房后确认:他的语言及运动功能均正常,恢复进展良好。
术后飞宇出现了短暂嗜睡表现,甚至一度无法认出父亲,也记不住电话号码。但巴教授对此表示有信心,认为这一状况将逐渐改善。果然,术后第3天,飞宇父亲高兴地告知我们:孩子明显好转,记忆完全恢复,嗜睡程度减轻。
尽管仍有轻微头晕和复视,但所有症状均在逐步改善。“非常满意,结果符合我们的预期。”飞宇的母亲仍感到庆幸,一切并未为时过晚。
怎样的高难度手术,促成了巴教授与北京天坛医院的强强联合?
大脑深处存在一个不足硬币大小的区域——第三脑室。该结构长约2.5厘米,宽仅0.5厘米,空间狭小,紧邻丘脑、下丘脑、垂体和中脑等重要神经结构。其位置决定了它在调节颅内压、脑脊液流动和神经信号传递中起关键作用。
而对飞宇这样的青年来说,手术不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夺回本应属于他的未来——重返校园、拥抱青春,继续刚刚启程的人生。
众所周知:首次手术的质量直接决定患者预后。 初次治疗时,脑组织解剖结构清晰,肿瘤与正常组织较易区分,切除率较高,神经功能保护更好;若复发后再次手术,粘连与瘢痕将显著增加辨识和分离难度,常导致切除不彻底及疗效递减。
如首次手术能实现高水平的安全切除,将为后续治疗奠定坚实基础,极大延长复发间隔。相反,若肿瘤残留过多,或盲目采用放疗,不仅无法根治,还可能增加后续治疗难度。因此,首次手术既是技术挑战,也关系到患者长期生存——成功的第一步或可避免将来多次的痛苦与风险。
正因如此,本次手术不容有失。面对多重挑战,巴教授与北京天坛医院团队展开了强强合作。
攻坚克难:高难度脑瘤由“难治”变为“可治”
第三脑室位于大脑中心深部。手术入路需切开胼胝体、分离脉络膜裂、进入三脑室顶部。巨大肿瘤本身占位显著,使得操作通道更为狭窄和深长。手术器械的活动范围受限,对操作精确度要求极高,微小手部震颤可能被放大,导致周围关键结构意外损伤。
脉络膜裂是位于穹窿和丘脑之间、脉络丛附着处的一条潜在裂隙。巨大肿瘤导致该结构扭曲、粘连、受压变薄。安全有效地切开此裂隙而不损伤其下方的深部静脉系统及丘脑至关重要,所有操作需在极其有限的深部空间内精细完成。分离操作不当易撕裂脉络膜或损伤深部静脉(如丘纹静脉),引发严重出血或静脉性梗死。
巨大肿瘤本身血供丰富,深部止血困难。大量出血可能迅速充斥术野,干扰操作并增加损伤风险。而飞宇的肿瘤质地坚韧,类似橡皮膏,与三脑室壁、丘脑及深部血管紧密粘连,只能分块切除或借助超声吸引器(CUSA),强行牵拉易导致出血或损伤周围重要结构。
凭借四十年专注脑肿瘤手术的丰富经验,巴教授曾多次为该类病变实现安全全切。此次,他再次将希望变为现实。他们所争取的,从来不仅仅是“生存”,而是有质量、有尊严的青春人生。致力于在最大程度保护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彻底切除肿瘤——这不只是一台手术,更是一位少年未来的重启之键,一个家庭信念的终极之战。
而他们,成功了!

- 所属栏目:脑肿瘤
- 如想转载“天坛医院手术案例纪实-19岁青少年三脑室巨大肿瘤切除:“全家等待5年的手术终获成功””请务必注明来源和链接。
- 网址:https://www.incsg.com/huanzhegushi/naozhongliu/6486.html
- 更新时间:2025-08-28 09:20:18
- 上一篇:13岁确诊颅内鸡蛋大小恶性肿瘤,从危急到康复的治疗历程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