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

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咨询电话:4000290925
INC
当前位置:INC > 患者故事 > 脑肿瘤“脑瘤易复发,为何不扩大切除?”——一位32岁女性15年3次开颅的深度剖析

“脑瘤易复发,为何不扩大切除?”——一位32岁女性15年3次开颅的深度剖析

手术核心应为“精准显露”而非“盲目扩大”。以这位32岁女性妮娜为例,她罹患表皮样囊肿,15年内经历两次手术,仍因复发而第三次接受手术——研究表明,该类型脑瘤次全切后的总复发率为全
本文有1078个文字,大小约为5KB,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

  “若肿瘤存在复发可能,为何不扩大切除范围?”

  这一疑问十分常见。然而神经外科手术的关键并非简单抉择于“多切”或“少切”,而在于寻求“根治肿瘤”与“保护功能”之间的关键平衡,这一平衡往往难以把握。

在“根治肿瘤”与“保护功能”之间寻找平衡

  对于位置深在、粘连显著、结构复杂的脑瘤,手术犹如“虎口拔牙”。若因追求安全而切除过于保守,残留病灶可能成为日后复发的根源;若为彻底切除而过度操作,则易损伤重要神经与血管,引发失语、偏瘫、失明等后果,永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因此,手术核心应为“精准显露”而非“盲目扩大”。以这位32岁女性妮娜为例,她罹患表皮样囊肿,15年内经历两次手术,仍因复发而第三次接受手术——研究表明,该类型脑瘤次全切后的总复发率为全切除的7倍。因此,每次未能全切的手术不仅埋下未来风险,还因组织粘连使得再次手术更加困难。

罹患表皮样囊肿,在十五年里两度经历手术,却仍因肿瘤复发而第三次站在手术台前——研究发现,这种脑瘤次全切后的总复发率是全切除后的7倍

  此次肿瘤复发并严重压迫脑干。“为何之前不多切一些?”妮娜反复追问。这次,医生能否把握机会,完成她等待了15年的“全切”?

肿瘤粘连严重,显微镜联合神经内镜协同手术

  INC施罗德教授选择乙状窦后入路——该入路灵活、高效,且为神经外科医生所熟悉。通过轻微牵拉小脑,这一入路凭借其灵活性与多方向性,可处理绝大多数桥小脑角及脑干腹外侧病变。

INC施罗德教授采用乙状窦后入路——灵活、高效,并为所有神经外科医师熟识。

  术中发现肿瘤粘连严重,这在多次手术患者中十分常见,原因为何?

  多次手术后的组织粘连本质是人体过度修复的结果。手术可引发炎症反应与纤维组织增生,犹如在肿瘤与正常神经血管之间形成一层致密坚韧的“瘢痕”,扰乱原有解剖层次,使再次手术分离困难,显著增加神经血管损伤风险。

  施罗德教授运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实现肿瘤全切。

施罗德教授使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实现全切

  神经内镜与手术显微镜是显微神经外科的两大关键工具。显微镜可清晰显示病灶与周围组织关系,实现精准切除;而神经内镜凭借广角视野,可探查显微镜视觉死角内的肿瘤组织。“双镜联合”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手术整体效果。

术后MRI

  为彻底切除肿瘤边缘,术中采用30度、45度及70度内镜,配合多角度专用器械完成切除。

为了达到肿瘤的边边角角,术中需要采用30度、45度乃至70度内镜配合多角度专用器械实施切除。
通过“双镜联合”形成优势互补,可以更好地提高手术的效果。

  本案例来自施罗德教授《Endoscope-assisted mircosurgery in the Posterior fossa》演讲分享。

  施罗德教授指出:“只要找到正确的手术界面,手术其实很容易。(Actually, the surgery is easy if you can find the right plane)”

施罗德教授说:“手术其实很容易,只要你能找到正确的界面。
除了手术者的经验和技术,高度发达的技术设备为精准的确定正确的界面提供了强大的保证。
精准定位的神经导航、HD高清神经内镜、3D内镜、脊柱导航机器人、全方位电生理监测等等。

  但寻找正确界面是否容易?显然并非如此。除术者经验与技术外,先进技术设备为精准确定界面提供重要支持,包括神经导航、高清神经内镜、3D内镜、脊柱导航机器人及全方位电生理监测等。

表皮样囊肿为何应力求全切?是否存在恶化风险?

  表皮样囊肿又称原发性胆脂瘤,起源于神经管闭合期间残留的上皮细胞。此类囊肿通过内衬上皮脱落角蛋白和胆固醇不断生长,可包绕相邻神经与动脉。胆脂瘤常沿蛛网膜下腔或脑室蔓延,顺生理通道或间隙侵袭。

  肿瘤囊壁或包膜与神经、血管、脑干、脊髓等组织紧密粘连,剥离风险较高。且胆脂瘤具进行性增大趋势,对脑干及颈髓压迫危害逐渐加重,尽早切除有助于降低相关风险。

  一项综述涵盖27项研究、691例患者,其中293例(42%)接受次全切,398例(58%)接受全切。总体复发率为11%。分析显示,次全切后总复发率(21%)为全切除后(3%)的7倍。在随访时间≥4.4年的研究中,平均复发率(17.4%)显著高于随访<4.4年者(5.7%)。4.4年这一分界点基于次全切与全切的复发率与随访时长显著相关(p=0.008)而确定。

一项综述纳入27项研究、691例患者,其中293例(42%)行次全切,398例(58%)行全切除。总体复发率为11%。
次全切后的总复发率(21%)是全切除后(3%)的7倍。随访时间≥4.4年的研究中,平均复发率(17.4%)显著高于随访时间<4.4年的研究(5.7%)。4.4年这一截点基于次全切与全切除的复发率与随访时长显著相关(p=0.008)而选定。

  与全切相比,次全切显著增加表皮样肿瘤复发风险。首次手术应尽可能追求全切,并通过提升手术技巧、应用术中磁共振及神经电生理监测等辅助手段,以提高全切安全性,降低远期复发风险。

  此外,现有良性囊肿或既往切除后的残余病变可能发生恶性转化,发展为鳞状细胞癌。其表现可包括症状快速出现、既往术后复发或柔脑膜癌病。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52例患者,其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

  因此,对于颅内表皮样肿瘤,首次手术的决策与实施尤为关键。数据明确显示,全切与次全切的远期复发率存在七倍差异,直接影响患者能否获得长期治愈。正如这位十五年历经多次手术的患者案例所示,每次未能全切的手术都可能为未来埋下复发隐患,并显著增加再次手术的难度与风险。

  • 所属栏目:脑肿瘤
  • 如想转载““脑瘤易复发,为何不扩大切除?”——一位32岁女性15年3次开颅的深度剖析”请务必注明来源和链接。
  • 网址:https://www.incsg.com/huanzhegushi/naozhongliu/6472.html
  • 更新时间:2025-08-27 08:44:09

脑肿瘤相关文章

1厘米骨孔解决脑部病变:神经内镜下脑室病变全切技术解析
世界神经外科学会联合会(WFNS)内镜委员会前主席Henry W. S. Schroeder施罗德教授采用内镜(LOT...
更新时间:2025-07-10 09:19:59
咽喉炎症状实为颈静脉孔区巨大脑瘤,3.7cm肿瘤引关注
喉镜与吞咽造影检查确认了上述异常表现,然而更令人震惊的是,核磁共振(MRI)检查在其右...
更新时间:2025-07-14 08:49:32
儿童脑干肿瘤手术可行性的探讨:巴教授临床实践解析
继巴特朗菲教授、福洛里希教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成功开展学术交流后,今天...
更新时间:2025-08-12 09:13:05
听力下降却发现脑子面听神经旁“长满珍珠”,他如何“开颅取珠”?
桥小脑角(CPA)区竟然取出一颗颗美丽的珍珠! 你确定这就是我爱人脑子里的东西, 确实挺像珍珠...
更新时间:2024-11-19 18:30:07
渴望与国际颅底手术教授直接交流?预约入口等你来探索
如何才能快速获取国际教授的前言咨询意见? 请你想象一幅这样的场景: 某病情复杂的神经外...
更新时间:2024-09-18 14:11:09
颅底肿瘤手术风险高?看国际大咖如何用开颅 + 内镜 “立体战术” 精准围剿
解析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颅底手术委员会前主席Sebastien Froelich教授(福教授)如何以开...
更新时间:2025-05-19 16:24:06
INC国际大咖Lawton教授研究:颞叶动静脉畸形的分型
脑动静脉畸形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AVM),一种先天性血管异常,可能引起很多患者颅内出血和...
更新时间:2025-04-21 14:22:58
随时可能出血!及时治疗,别让颞角脑动静脉畸形折磨孩子余生…
美好的18岁,正是踏入人生新阶段的节点。然而David却在这花样年华确诊了脑动静脉畸形。他的...
更新时间:2025-04-21 14:59:30
髓母细胞瘤治疗后能长期生存吗?有!8岁患儿经治疗后能带瘤生活八年
髓母细胞瘤有什么症状? 髓母细胞瘤有治愈的可能吗? 髓母细胞瘤有长期存活的吗? 在得知8岁的...
更新时间:2025-04-18 16:03:03
13岁确诊颅内鸡蛋大小恶性肿瘤,从危急到康复的治疗历程
右侧小脑半球存在巨大占位性病变,尺寸约5.6×5.0×3.4cm——相当于一枚鸡蛋体积的肿瘤隐匿于...
更新时间:2025-08-27 18:05:06
脑肿瘤分类
胶质瘤 脑垂体瘤 脑膜瘤 脑血管瘤 听神经瘤 颅咽管瘤 脑积水 松果体肿瘤 三叉神经鞘瘤 室管膜瘤 脑瘤 癫痫 脊索瘤 脊髓肿瘤 烟雾病 脉络丛肿瘤
大家都在看
相关文章
学术活动
INC巴特朗菲教授2025学术沙龙:370余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前沿 专访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王杭州教授:国际合作下的小儿 INC国家儿童神经外科专家Rutka鲁特卡教授学术沙龙:小儿神经 INC鲁特卡教授(Rutka)抵华,学术交流活动持续进行 【国际交流】INC福洛里希抵达中国,开启北京天坛医院之行 学术沙龙即将开启 | 国际小儿神经外科大咖鲁特卡教授7月初 INC巴特朗菲教授今日抵达,面对面咨询+脑瘤示范手术同步开 小儿神经外科专家座谈会:难治性儿童脑瘤国际诊疗新进展 从鼻孔抵达颅底:福洛里希教授“筷子技术”实现脑瘤微创 聚焦小儿脑瘤前沿治疗|专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