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胶质瘤复发,我们决定再赌一次!二次开颅后的结果令人意外
发布时间:2025-09-18 16:31:21 | 阅读:次| 关键词:女儿胶质瘤复发,我们决定再赌一次!二次开颅后的结果令人意外
- [案例]突发晕厥伴意识丧失?术后4天,她成功脱险高危脑干背侧
- [案例]坐轮椅跨省1000公里求医:突破脑干“禁区”成功“拆弹”
- [案例]研究发现低级别胶质瘤“早期手术”的生存益处
- [案例]2次出血后功能恶化率高达84%,「脊髓肿瘤」导致的神经损
- [案例]初始症状仅为头痛复视,终成抗癌斗士
- [案例]视物重影、肢体无力,学霸不幸患脑干肿瘤伴脑干出血,
“我的信仰就是她,她是我这一生不变的信仰。”苏苏的父亲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就,然而三年前,为了全心救治罹患基底节区胶质瘤的女儿,他与妻子毅然暂停工作,从广州赶赴北京,陪伴苏苏接受治疗。
抵京后,他们耗费六天时间走访多家医院,经深入权衡最终选择手术,但结局远未达预期。首次手术未能彻底切除这一巨大肿瘤,反而导致苏苏出现右侧偏瘫。“转院期间她几乎全程需人抱持,体力不支,无法行走,身体极其虚弱。”为配合后续化疗,他们直接在北京租房定居,一住便是半年有余。
之后,一家人返回广州继续完成化疗计划,同时开展康复训练。然而一年后的肿瘤复发,再次将全家推入困境。苏苏的父亲几乎动用所有资源,花费五个小时深入研究巴教授过往手术案例,三个小时后,他毅然决定请巴教授主刀。
次日,苏苏被送入手术室。在第二次手术面前,几乎无人敢承诺手术可行性,唯有巴教授除外。他们努力告诉自己已竭尽所能,但此刻仍选择“再赌一次”。
当手术实现肿瘤全切时,苏苏父亲明白他们赢得了胜利。半个月后苏苏顺利出院,不久便重返幼儿园正常学习,仅需每日抽半天时间前往康复医院。渐渐地,她从原先无法持起勺子,到现在已能自父亲手中抓取小坚果;从以往膝盖淤青、无法提脚,到如今可独立上下楼梯、加入幼儿园舞蹈排练……这一切父母都看在眼里,也深知女儿内心的坚韧与努力。
“她现在生活规律,身心状态也更健康。老师反馈她在各方面进步显著,独立性增强,力量提升,还能协助老师处理事务,聪明能干。能恢复到这样,我们已经非常欣慰,远超最初预期。”
对苏苏母亲而言,女儿如今的每一点变化都来之不易。从日常饮食到训练强度,她事无巨细地精心照料。在她与丈夫心中,苏苏并非“脑瘤患儿”,而是一位勇敢、聪慧、懂事的小战士。
1 从广州到北京:一岁半女儿的首次手术治疗
最初是苏苏母亲觉察到女儿的异常。当时未满两岁的苏苏步态不稳,仿佛随时会跌倒,可初步检查并未发现问题。直至一次眼科检查时,医生注意到孩子微笑时面部不对称,建议他们前往神经外科进一步就诊。
完成核磁共振成像后,家长震惊地发现女儿脑中存在一个直径达4.2厘米的巨大基底节区胶质瘤。手术成为当时极为有限的选择之一。为寻求更佳治疗,他们举家自广州北上北京,在六日内密集求诊多家医院,甚至多次恳请医生,只为争取手术机会。
此时苏苏的健康状况急剧下滑,日渐消瘦,手术已刻不容缓。最终他们获得了一次宝贵的手术机会,而在此期间,肿瘤已从4.2厘米增大至4.8厘米。
然而备受期待的第一次手术却未能取得理想结果:肿瘤未被完全切除,术后苏苏变得极度虚弱,气血亏虚。此外,她还出现右侧偏瘫等并发症,直至转院时仍无法独立行走,全程需父母抱持。
2 漫长的化疗与康复,仍难逃复发命运
为控制残留肿瘤,医院为苏苏制定化疗方案。父母选择在医院附近租房,陪伴女儿走上漫长的化疗之路。七个多月后,全家返回广州继续化疗。
回到广州后,母亲每日陪伴苏苏进行康复训练。即便在最炎热的两个月,她们仍坚持每日搭乘地铁往返,而母亲将这段路程视作康复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日早餐后即开始康复训练。从家步行至地铁站,常人只需15分钟,她们却需50分钟。从地铁口步下阶梯,也成为一次腿部肌力训练。尽管苏苏行动“如蜗牛般缓慢”,但她从未放弃努力。每一次坚持,都仿佛离脑瘤更远一点。
化疗持续一年有余,此阶段肿瘤几近被消灭,苏苏的康复也初见成效,一切似乎正朝好的方向发展。然而复查结果再次带来噩耗:影像显示胶质瘤出现进展。
3 二次手术:我们再赌一次
由于此时肿瘤体积较小,且病理类型为毛细胞星型细胞瘤(WHO 1级),若可实现全切除,苏苏很有希望回归正常生活。因此他们听从医疗建议,继续寻求手术全切机会。
然而二次手术尤为关键。基底节区是运动、感觉、语言等多类重要神经通路的密集区域,稍有不慎即可能导致严重神经功能缺损或大出血,手术风险极高。加之苏苏已经历一次开颅和化疗,正常脑组织和全身基础状态均受影响,手术区甚至出现颅骨凹陷,这些均进一步增加手术难度。
于是父母将目光投向全球,通过朋友与国际病友社群积极寻访专家。此前一位巴教授的患者向他们推荐了巴特朗菲教授。
五小时内,苏苏父母详细研究了巴教授的手术案例,并通过德国与日本的朋友进一步确认其专业水平,于是决定进行咨询。“我询问巴教授手术是否困难,他回答说是困难的,但并非最难。”三小时后,他们做出手术决定——“再赌一次”。
4 手术成功近一年,她处于患病以来最佳状态
第二次手术,苏苏一家未再选择北京,而是前往苏州,只因“不愿再旧地重游”。次日,经历焦灼等待,他们终于迎来肿瘤全切成功的消息。那一刻,苏苏父亲再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术后半个月,苏苏顺利出院,继续在父母陪伴下系统进行康复训练。如今距手术近一年,巴教授随访确认肿瘤已完全切除。“我记得这个小女孩,她恢复得非常理想。”
苏苏已适应每日半天幼儿园、半天康复医院的生活。母亲担任她的“教练”,一边学习康复知识,一边为女儿调整训练计划,将训练融入日常生活,并为每一点微小的进步感到欣慰。
尽管每日重复琐碎而艰苦的训练,苏苏的状态仍远超父母预期。“她之前让人心疼,现在体重增长了,这是自生病以来最好的状态。”母亲认为女儿一直聪明懂事。因常摔跤,裤子频繁磨损,膝盖总是青紫,但凭借坚持努力,她现在已能独立长距离行走,先前无力的右手功能也明显改善,可精准抓取掌中小坚果。
为帮助女儿恢复社交能力与心理健康,父母支持她回归幼儿园。苏苏适应良好,可自理并协助老师。“孩子懂得的远比我们想象的多。”老师某日告诉母亲,在舞蹈排练调整队形时,苏苏虽动作较慢,但总能主动调整、尽力做到最好。母亲由此明白,女儿从未放弃努力。待她再长大一些,或许终将明白:父母始终陪伴她度过这场噩梦,她从未被放弃。
5 结语
“我只希望她这一生能开心、快乐,身心健康,这就足够。生活能自理,有能力靠自己生存下去,这就是非常了不起的能力。” ——苏苏母亲
案例来源:巴教授2024年11月1日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实施手术

- 所属栏目:胶质瘤
- 如想转载“女儿胶质瘤复发,我们决定再赌一次!二次开颅后的结果令人意外”请务必注明来源和链接。
- 网址:https://www.incsg.com/huanzhegushi/jiaozhiliu/6685.html
- 更新时间:2025-09-18 16:25:29
- 上一篇:“我不怕开颅!”7岁女儿的治疗之路,跨越1700多公里的求医历程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