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

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咨询电话:4000290925
INC
当前位置:INC > 脑血管瘤上矢状窦和下矢状窦畸形分别是什么?如何鉴别?

上矢状窦和下矢状窦畸形分别是什么?如何鉴别?

上矢状窦与下矢状窦是硬脑膜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负责大脑血液的回流。这些结构的畸形虽然不常见,但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头痛、癫痫发作、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甚至
本文有2237个文字,大小约为10KB,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上矢状窦与下矢状窦是硬脑膜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负责大脑血液的回流。这些结构的畸形虽然不常见,但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头痛、癫痫发作、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的颅内出血。

  早期识别和准确鉴别这些畸形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治疗策略的选择和患者的预后。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应用,医生现在能够更精确地诊断和评估这些病变。

01 硬脑膜窦系统与解剖特征

  硬脑膜窦是颅内独特的静脉通道,位于硬脑膜的两层之间,负责收集大脑的静脉血液并将其引流出颅。这些窦道的壁仅有单层内皮细胞贴附,缺乏平滑肌层和弹性纤维,因此结构相对薄弱,损伤后出血风险较高。

​  上矢状窦位于大脑镰上缘和颅顶内板正中线的矢状窦沟内。它起自盲孔,向后延伸至枕内粗隆,后端扩大形成窦汇。这一结构主要接收大脑背外侧面上部和部分内侧面的静脉血,是脑皮层静脉和脑脊液回流的必经之路。

​  下矢状窦则位于大脑镰下部的游离缘,收集大脑半球内侧面、大脑镰和胼胝体的部分静脉血,向后至小脑幕前缘与大脑大静脉汇合形成直窦。

  与其他硬脑膜窦不同,下矢状窦和直窦不位于纤维硬脑膜与"颅内骨膜"之间,因此不接收颅骨来的血液。

02 上矢状窦和下矢状窦畸形发生机制

  硬脑膜窦畸形主要包括静脉窦血栓形成和硬脑膜动静脉畸形两大类。

​  静脉窦血栓形成是最常见的硬脑膜窦异常。当血栓在上矢状窦或下矢状窦内形成时,会阻碍血液正常回流,导致脑组织水肿、出血,并可能引发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

  研究表明,​上矢状窦中1/3损伤或闭塞时可引起截瘫、三肢瘫或四肢瘫,甚至导致死亡。

​  硬脑膜动静脉畸形​(dAVM)是另一种重要类型。这种情况下,动脉血直接流入静脉窦,破坏了正常的血液循环模式。

  累及上矢状窦或下矢状窦的dAVM可能引起搏动性耳鸣、头痛、视力障碍,并有出血的风险。

  硬脑膜窦畸形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先天发育异常、静脉窦血栓形成后再通、创伤或炎症等因素有关。某些研究表明,硬脑膜窦畸形可能与胚胎期脑血管发育异常有关,但确切的胚胎发育基础仍需进一步研究。

03 上矢状窦和下矢状窦症状分析

  上矢状窦和下矢状窦畸形的临床表现多样,取决于畸形的位置、大小和性质。

​  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约90%的患者会出现。头痛可能呈持续性钝痛或急性发作,严重时可能伴有恶心和呕吐。

​  癫痫发作是另一常见表现,发生率约40%,在围生期患者中甚至高达76%。癫痫可能是局部性发作,也可能是全身性大发作。

​  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也较为常见,患者可能出现单侧或双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语言障碍或视觉问题。这些症状有时会左右交替出现,这是静脉系统病变的一个相对特征性表现。

​  意识障碍约见于20%的患者,是预后不良的强烈预测因素。严重的静脉窦血栓形成可能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进而引起意识水平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上矢状窦和后1/3损伤不能结扎,而应行修补术。这一解剖特点增加了手术治疗复杂性。

04 上矢状窦和下矢状窦鉴别诊断

  准确鉴别上矢状窦和下矢状窦畸形对于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现代影像学技术提供了多种有效手段。

​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是急性期的首选检查方法。静脉窦血栓在CT平扫上可能显示为"束带征"(静脉窦内条带状高密度影)或"三角征"(上矢状窦后部类圆形高密度影)。增强CT可能显示静脉窦内的充盈缺损。

​  磁共振成像(MRI)​​ 是诊断和评估静脉窦畸形的首选无创性检查。它可以清晰显示血栓的信号特征,根据血栓形成的时间不同,其信号强度也有所差异。

​  磁共振静脉成像(MRV)​​ 能够直接显示静脉窦的通畅情况,是评估静脉窦畸形的重要工具。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是目前诊断脑血管畸形的"金标准"。它能够动态显示静脉窦的充盈和引流情况,对于计划手术治疗的患者尤为重要。

  鉴别诊断需考虑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如Galen静脉瘤、蛛网膜囊肿及颅内肿瘤。这些病变的定位特征和血流动力学特点与硬脑膜窦畸形有所不同,仔细的影像学评估通常能够区分。

05 上矢状窦和下矢状窦治疗策略

  上矢状窦和下矢状窦畸形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

​  抗凝治疗是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基础治疗方法。对于无抗凝禁忌的患者,建议尽早使用低分子肝素,通常为180 AxaIU/kg/24 h,皮下注射2次/d,疗程可持续1-4周。少量出血和颅内压增高不是抗凝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  血管内治疗包括接触性溶栓、机械碎栓及支架成形术。对于充分抗凝仍病情进展的患者,可考虑通过微导管将溶栓药物直接注入血栓内。尿激酶常用剂量为50-150万U/天,静脉点滴3-7天。

​  手术治疗在某些情况下是必要的。如上矢状窦中或后1/3损伤不能结扎,而应行修补术。手术方法包括静脉窦修补术、畸形血管团切除术或血肿清除术。

​  对症治疗同样重要。包括抗癫痫药物控制痫性发作、脱水药物降低颅内压以及止痛药物缓解头痛。

  治疗选择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畸形的类型和位置、症状的严重程度、病程长短以及患者的整体状况。多学科协作模式在此类患者的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06 上矢状窦和下矢状窦手术与风险

  上矢状窦和下矢状窦畸形的手术治疗面临诸多挑战,需要神经外科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

​  解剖复杂性是主要难点之一。上矢状窦壁厚不易塌陷,损伤时则出血凶猛。窦内缺乏瓣膜,窦壁无平滑肌,不能收缩,故硬脑膜窦损伤后出血较多。

​  功能重要性增加了手术风险。上矢状窦是脑皮层静脉和脑脊液回流的必经之路。损伤或结扎上矢状窦的后半部可能导致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必要时只能结扎其前1/3的部分。

​  血栓风险是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头皮感染偶尔经无瓣膜的导静脉扩散入颅骨,引起骨髓炎。感染的血液可从板障静脉经导静脉进一步入上矢状窦,导致静脉窦血栓形成。

  术中监测技术的应用有助于降低手术风险。神经导航可以帮助确定最佳手术路径,术中血管造影可以实时评估静脉窦的通畅情况,而神经电生理监测则有助于保护重要神经功能。

  尽管挑战巨大,但在经验丰富的医疗中心,通过精细的手术操作和先进的辅助技术,上矢状窦和下矢状窦畸形的手术治疗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07 上矢状窦和下矢状窦预后评估

  上矢状窦和下矢状窦畸形的预后因病变类型、严重程度和治疗时机而异。

​  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总体预后相对较好。研究表明,经过适当治疗,多数患者能够恢复良好或仅留有轻微后遗症。然而,如果诊断和治疗延迟,可能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甚至死亡。

​  硬脑膜动静脉畸形的预后取决于畸形的特点和治疗效果。完全切除或栓塞畸形血管团可以显著降低再出血风险,改善长期预后。但部分复杂病例可能存在复发风险,需要长期随访。

​  随访评估是长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患者需要定期进行临床评估和影像学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MRI和MRV是常用的无创随访方法。

​  生活质量的评估和管理同样重要。即使成功治疗了血管畸形,部分患者可能仍存在头痛、疲劳或认知障碍等长期后遗症。这些症状需要综合性的康复治疗和管理。

  总体而言,随着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的进步,上矢状窦和下矢状窦畸形患者的预后已显著改善。早期诊断和适当治疗是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因素。

​上矢状窦和下矢状窦总结

  上矢状窦和下矢状窦畸形不属于脑肿瘤,而是脑血管发育异常或获得性病变。它们本质上是静脉窦系统的结构异常,包括血栓形成、血管畸形等,没有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特征。

​  手术风险因个体情况和畸形特点而异。复杂性在于这些窦道结构重要、壁薄易出血,且位于大脑关键区域。手术需要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团队操作,现代显微手术和介入技术已显著提高了治疗安全性。

​  鉴别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MRI和MRV能显示窦道通畅性和畸形特征,DSA是诊断"金标准"。上矢状窦位于大脑镰上缘中线,下矢状窦位于大脑镰下缘,两者位置、引流区域和功能重要性不同。

​  保守治疗适用于部分病例。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小型畸形、单纯静脉窦血栓形成且无扩展倾向的情况,可考虑药物抗凝或观察。但已出血或进展性病变通常需要积极干预。

​  大多数并非遗传性疾病。除极少数与遗传性血管疾病相关的情况外,绝大多数上矢状窦和下矢状窦畸形是散发的,与创伤、炎症、血栓形成等因素相关。

​  手术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神经功能损伤等。特定风险包括静脉窦损伤导致大出血、术后血栓形成、脑水肿加重等。经验丰富的手术团队和精细操作可最大限度降低这些风险。

上矢状窦和下矢状窦

  • 所属栏目:脑血管瘤
  • 如想转载“上矢状窦和下矢状窦畸形分别是什么?如何鉴别?”请务必注明来源和链接。
  • 网址:https://www.incsg.com/naoxueguanliu/6665.html
  • 更新时间:2025-09-16 13:40:35

脑血管瘤相关文章

丘脑脑动静脉畸形6大手术难点!INC国际Lawton教授全切过程大公开
脑动静脉畸形(大脑AVM、bAVM)是大脑动脉和静脉之间的异常连接,而对于动静脉畸形患者来说,...
更新时间:2024-12-05 14:28:47
脑海绵状血管瘤如何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效果好吗
脑海绵状血管瘤(CMs),也称为海绵状畸形,是大脑的血管异常,由一簇簇异常的玻璃样毛细血管...
更新时间:2023-09-08 18:38:38
做完脑动脉瘤夹闭术后能活多久?
做完脑动脉瘤夹闭术后能活多久?脑动脉瘤夹闭术后的患者能活多久,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的...
更新时间:2024-05-01 00:24:49
【2022巴教授来华】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拆弹”术后查房视频实录
2022年INC国际巴教授来华示范疑难手术,为多名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顺利全切手术,每一次术...
更新时间:2023-02-07 20:54:03
功能区海绵状血管瘤案例:在脑功能区上手术有多难?国际神外教授准确定位、
请让患者放心,都很好,海绵状瘤已经切除。我敢肯定,他甚至无法估计这种手术的高质量和...
更新时间:2024-03-07 11:04:23
脑海绵状血管瘤科普:这个位置的脑出血竟会瘫痪、失语,但是却有治愈机会!
脑海绵状血管瘤(CCM)是儿童自发性脑出血(ICH)的主要原因,其中25%的CCM影响18岁的个体。与成人...
更新时间:2024-03-29 11:52:22
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瘫痪概率大,咨询国际肿瘤教授如何回复?
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脊髓疾病,以前占成人脊髓髓内肿瘤的5%。一然而,较...
更新时间:2022-12-02 16:14:39
鞍区脑海绵状血管瘤需要做引流术吗?有什么风险?
鞍区脑海绵状血管瘤需要做引流术吗?有什么风险?鞍区脑海绵状血管瘤是否需要做引流术,以及...
更新时间:2024-09-09 14:00:45
放疗后引发脑海绵状血管瘤:成因、症状与精准诊疗指南
在肿瘤放疗技术日益精进的今天,放疗诱发的继发性颅内病变逐渐进入临床视野。其中,放疗...
更新时间:2024-10-10 17:07:00
少见的三脑室海绵状血管瘤严重吗?怎么治疗三脑室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是血管错构瘤,据报道在中枢神经系统(CNS)的任何位置都有发现。由于计算机...
更新时间:2022-03-18 16:31:50
脑肿瘤分类
胶质瘤 脑垂体瘤 脑膜瘤 脑血管瘤 听神经瘤 颅咽管瘤 脑积水 松果体肿瘤 三叉神经鞘瘤 室管膜瘤 脑瘤 癫痫 脊索瘤 脊髓肿瘤 烟雾病 脉络丛肿瘤
大家都在看

解析脑动脉瘤手术成功率及三大手术方法

更新时间:2021-11-25 15:03:21

脑海绵状血管瘤出血的原因

更新时间:2021-11-25 14:31:14

脑海绵状血管瘤需要手术吗?

更新时间:2021-11-25 14:43:12

脑动脉瘤提前发现的办法?

更新时间:2020-07-21 11:19:16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指南

更新时间:2021-11-25 14:46:03

相关文章

基底静脉畸形 - 症状与诊疗

更新时间:2025-09-16 10:28:53

大脑静脉栓塞 - 病因与诊疗

更新时间:2025-09-15 16:33:19

颈外动脉瘤 - 诊断与治疗

更新时间:2025-09-15 14:27:13

学术活动
北京市王忠诚医学基金会--INC青年神经外科医生教育基金,北 INC巴特朗菲教授2025学术沙龙:370余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前沿 专访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王杭州教授:国际合作下的小儿 INC国家儿童神经外科专家Rutka鲁特卡教授学术沙龙:小儿神经 INC鲁特卡教授(Rutka)抵华,学术交流活动持续进行 【国际交流】INC福洛里希抵达中国,开启北京天坛医院之行 学术沙龙即将开启 | 国际小儿神经外科大咖鲁特卡教授7月初 INC巴特朗菲教授今日抵达,面对面咨询+脑瘤示范手术同步开 小儿神经外科专家座谈会:难治性儿童脑瘤国际诊疗新进展 从鼻孔抵达颅底:福洛里希教授“筷子技术”实现脑瘤微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