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手术的指征有哪些?如何抓住从“观察”到“必须”手术的关键时机?
发布时间:2025-10-28 10:39:18 | 阅读:次| 关键词:胶质瘤手术的指征有哪些?如何抓住从“观察”到“必须”手术的关键时机?
- [案例]20岁少女突发神志丧失,原来是脑干海绵状血管瘤
- [案例]“脊髓髓内肿瘤观察只会加重病情?”决心手术的她,1个
- [案例]丘脑-中脑胶质瘤高难度手术成功,术后首日即显显著恢复
- [案例]曾患脑干肿瘤,开颅手术后1个月回归校园,拿下“三好学
- [案例]18月龄幼儿频繁呕吐,三月后父母才知竟是脑瘤所致!
- [案例]中外专家超强组合“拆弹”,脑干肿瘤“瑟瑟发抖”
医生并非神明,不具备决定生死的能力。
——亨利·马什
"患儿存在明确手术指征,需要尽快手术,不应再延误……"胶质瘤患者及家属在求医过程中常会收到此类医疗建议。这自然引发一个疑问:究竟什么是"手术指征"?

手术指征作为临床决定实施外科干预的量化标准和适应症依据,其书面定义可能显得复杂。可以简单理解为:当出现特定临床表现时即应考虑手术治疗,例如症状持续加重或病灶不断生长,且手术预期获益显著等情况。
这类似于道路交通中的指示标识。对医疗决策而言,"手术指征"相当于治疗路径中的方向指引。
当然,胶质瘤手术决策是一个需要综合权衡的过程,核心原则是确保"获益大于风险"。一般情况下,胶质瘤研究均表明早期手术干预优于长期观望策略,但需在全面评估后选择最佳手术时机。
手术获益评估是胶质瘤重要手术指征
有时尽管手术方案完善,患者仍因恐惧心理拒绝手术;有时患者虽不具备手术条件,家属仍执着寻求手术机会。医疗决策往往类似于风险投资,需要权衡收益与风险,只有当收益明显大于风险时,治疗才具有实施价值。
当手术风险较高,可能面临神经功能缺损、肢体瘫痪、视力下降、听觉丧失、面瘫等并发症时,是否需要继续手术?手术能否带来实际获益是INC国际教授团队决定是否手术的重要依据。部分患者手术指征明确,不手术将导致病情持续恶化甚至危及生命,此时手术能有效改善症状;而对于术后可能无法改善现状甚至加重病情的患者,教授通常不建议手术干预。

胶质瘤手术案例分享
丘脑病变患者从无手术指征到具备手术指征的演变过程
3岁患儿马修被发现丘脑病变,但因手术风险较高采取保守观察长达10年。随着患儿成长,病变并未停止发展。初始症状仅为呕吐,逐渐进展为上肢震颤,最终发展为急性偏瘫。病变在十年间持续增大数倍,并出现多个新生囊肿。

马修最初因呕吐症状及头围较大就诊,检查发现右侧丘脑存在伴钙化表现的病变,同时合并第三脑室梗阻引发脑积水,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影像学显示的异常扩大。
由于症状轻微而手术风险过高,术后可能较现状更差,医生评估认为不具备手术指征。然而肿瘤持续生长并形成多个小囊肿。同侧内囊(负责肢体运动功能)向前外侧移位,导致患儿从左上肢震颤进展为急性偏瘫。

此时是否具备手术指征?
马修首先接受神经导航和超声引导下活检,病理证实为WHO I级毛细胞星形细胞瘤。为治疗多发性囊肿,就诊于INC鲁特卡教授后植入Ommaya囊,并在超声引导下将导管置入肿瘤囊性成分。MRI复查显示囊性占位解除,脑室形态逐渐恢复正常。

4个月后偏瘫症状未改善,鲁特卡教授又为其行经胼胝体半球间入路肿瘤切除术,成功切除肿瘤。术后患儿偏瘫症状改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均恢复正常水平。
胶质瘤是否一经发现均需手术?
手术与否的选择是多数患者经常面临的决策困境。

对于胶质瘤治疗,INC巴特朗菲教授提出以下观点:"胶质瘤越早手术效果越好,等待会导致肿瘤进一步增大。本质上,尽早采取行动至关重要,因为肿瘤较小时实现全切的可能性更大,手术风险相对较低,患者预后通常优于肿瘤长大后的情况。因此早期手术是非常必要的。"在示范手术中,巴教授曾建议一名21岁脑干中脑顶盖胶质瘤患者尽早手术。肿瘤直径从8mm增长至18mm,两个月内竟快速增大6mm!肿瘤的迅速增长使全家陷入焦虑,必须尽快找到能安全实施手术的主刀医生。巴教授指出:"这个中脑肿瘤具有明确的手术切除指征,特别是在近期肿瘤尺寸持续增大的情况下。延长等待时间只会给肿瘤更多生长机会,对脑干造成危险,从而加重患者的临床症状。"

点击阅读:一台手术2个入路,一举歼灭脑干胶质瘤:研究生学霸术后2年半怎么样了?
当然,实际情况中并非所有胶质瘤都具备手术条件,例如DIPG(弥漫内生型桥脑胶质瘤)。
18岁患者茜茜检查发现脑干占位性病变,考虑到手术高风险性和难度,加之症状暂时不明显,先选择保守治疗。一年后头痛呕吐症状加重,复查显示脑瘤显著增大,最终病理确诊为预后极差的脑干弥漫内生型桥脑胶质瘤(DIPG)。面诊INC国际教授后,认为肿瘤边界不清,建议采取放化疗维持生存。年轻生命需要与疾病进行持久抗争,这仍是当前世界性难题,但随着新药研究进展,患者将获得更多治疗希望。

关于脑胶质瘤治疗,美国NCCN、欧洲EANO及中国诊疗规范指南均明确指出:脑胶质瘤应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脑胶质瘤手术治疗的核心原则是实现最大范围的安全切除。
胶质瘤手术主要指征分析
一、基于肿瘤特征的手术指征
占位效应显著导致颅内高压或脑疝风险:
此为绝对手术指征。当肿瘤体积较大引起明显占位效应,导致中线结构移位、脑室受压时,必须尽快手术减压,否则可能危及生命。
高级别胶质瘤:
针对恶性程度高的肿瘤,手术是综合治疗的首要步骤。最大范围的安全切除可显著降低肿瘤负荷,为后续放化疗奠定基础,是延长生存期的关键因素。
低级别胶质瘤:
对于体积较大、持续生长或具有恶性转化潜在风险的LGG,积极的手术切除也能改善预后并控制癫痫发作。
肿瘤进展或复发:
若经过放疗或化疗的肿瘤出现进展或复发,且患者一般状况允许,再次手术是重要的治疗选择。
二、基于临床症状的手术指征
药物难治性癫痫:
特别是由肿瘤直接引起的癫痫,手术切除肿瘤可有效控制甚至治愈癫痫。
进行性神经功能缺损:
运动障碍:如单侧肢体无力、麻木
语言障碍:如失语、言语不清
视觉障碍:如视野缺损、视力下降
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力减退、性格改变
手术解除肿瘤对脑组织的压迫,可阻止神经功能进一步恶化,甚至可能部分恢复功能。
顽固性颅内高压症状:
如持续加重的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等。
三、诊断不明需手术探查的指征
开颅手术的意义在于:首先获取足够组织明确诊断,从而制定有效治疗方案;其次在安全前提下尽可能切除肿瘤。
四、需谨慎评估的相对禁忌情况
重要功能区肿瘤:
肿瘤位于脑干、丘脑、基底节、语言中枢、运动中枢等关键区域时,对术者技术要求极高。此时手术目标应为"最大范围的安全切除",即在保留神经功能前提下尽可能切除肿瘤。
弥漫内生型桥脑胶质瘤(DIPG):
位于脑干核心区域,传统开颅手术风险极高,通常通过临床和影像学特征诊断,手术(尤其是切除手术)指征极低,主要依靠放疗和化疗。
患者一般状况极差:
如高龄、合并严重心肺肾等基础疾病,无法耐受麻醉和手术创伤。
因此,除肿瘤特征与患者情况外,医生对手术指征的判断也起着决定性作用。若评估确认术后获益大于术前风险,即视为具备手术指征。
- 所属栏目:胶质瘤
- 如想转载“胶质瘤手术的指征有哪些?如何抓住从“观察”到“必须”手术的关键时机?”请务必注明来源和链接。
- 网址:https://www.incsg.com/jiaozhiliu/6908.html
- 更新时间:2025-10-28 10:22:55
- 上一篇:胶质瘤术后放疗目的是什么?有哪些副作用?
-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