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

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咨询电话:4000290925
INC
当前位置:INC > 胶质瘤INC巴特郎菲教授详解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诊疗要点

INC巴特郎菲教授详解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诊疗要点

根据《Neurosurgery》2024 年一项纳入 1620 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的荟萃分析,以出血或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为表现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5 年再次出血风险高达 30.8%。
本文有2179个文字,大小约为10KB,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2023 年,32 岁的陈先生被剧烈头痛折磨数月,直到突发肢体麻木、频繁呕吐,急诊 MRI 才揭开真相 —— 脑干延髓腹侧藏着一颗 1.5cm 的海绵状血管畸形。这类被称为 "脑内不定时炸弹" 的病变,正以其极高的出血风险威胁着患者生命。根据《Neurosurgery》2024 年一项纳入 1620 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的荟萃分析,以出血或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为表现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5 年再次出血风险高达 30.8%。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成员巴特朗菲教授(Helmut Bertalanffy)强调:"早期识别出血信号、精准评估手术指征,是应对这类疾病的关键。"

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

一、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高风险的血管异常

(一)病理特征与出血机制

  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并非肿瘤,而是由大量薄壁血窦组成的血管团,缺乏正常血管的平滑肌和弹力纤维,如同缠绕在脑干神经核团间的 "薄壁气球"。《Journal of Neurosurgery》研究指出,这类病变的血管壁抗张强度仅为正常血管的 1/5,血压波动、咳嗽等日常动作都可能导致破裂出血,首次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率达 60%。

(二)好发部位与隐匿性

  60% 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发生在脑桥和延髓,陈先生的病灶位于延髓腹侧,紧邻控制肢体运动的锥体束和调节呼吸的网状结构。由于脑干体积仅占颅脑的 2%,即使 5mm 的出血也可能压迫关键核团,且早期症状常表现为普通头痛(占比 40%),极易被忽视。

二、临床警示:从头痛到神经功能缺损的渐进式危机

(一)陈先生的误诊与确诊之路

  陈先生首次就诊时,基层医院 CT 未发现异常,按 "偏头痛" 治疗无效。直至出现共济失调,通过 3.0T MRI 的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才捕捉到特征性的 "爆米花状" 混杂信号 —— 这是因为海绵状血管畸形在 CT 上常呈等密度,必须依赖高分辨率 MRI 才能发现病灶周围的含铁血黄素沉积环。

(二)儿童患者的凶险病程

  5 岁的小雨突发左侧面瘫和吞咽困难,MRI 显示脑桥腹侧海绵状血管畸形伴急性出血。巴特朗菲教授指出:"儿童患者病情进展更快,脑干容积小,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往往更严重,且家长易将面瘫误认为 ' 面神经炎 ',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三、出血风险:30.8% 的 5 年再出血率意味着什么?

(一)首次出血:风险升级的转折点

  上述荟萃分析明确:未出血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年出血率约 2%-4%,但首次出血后,年再出血率飙升至 25%-30%,5 年累计再出血风险达 30.8%。陈先生在首次出血后 3 个月再次出现微量出血,导致右侧肢体肌力从 V 级降至 Ⅲ 级,正是反复出血引发的灶周水肿持续压迫锥体束的结果。

(二)神经功能损伤的 "核团效应"

  不同脑干亚区的病灶会引发特异性症状:

  中脑病变:动眼神经核受累导致瞳孔散大、眼球运动障碍

  脑桥病变:面神经核受损引发周围性面瘫,三叉神经核受累出现面部麻木

  延髓病变:疑核损伤导致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舌下神经核受压引发舌肌萎缩

  这些症状可能单独或组合出现,如小雨的脑桥病变同时导致面瘫和面部感觉减退,增加了诊断难度。

四、手术干预:在 "生命中枢" 实施精准拆弹

(一)手术指征的严格把控

  巴特朗菲教授团队遵循 "三要素评估法" 决定手术时机:

  出血史:有≥1 次出血或急性大出血(出血量 > 1ml)

  症状进展:神经功能进行性恶化(如肌力下降、吞咽障碍加重)

  病灶可及性:位于延髓背侧、脑桥腹外侧等手术安全区域,避开中脑导水管等核心功能区

(二)个性化手术入路设计

  根据病灶位置选择最佳通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脑桥腹侧病变:采用 "乙状窦前 - 岩骨磨除入路",磨除 3-5mm 岩骨,在面神经与听神经之间建立 0.8cm 操作窗口,如小雨手术中通过该入路完整切除病灶

  延髓背侧病变:经 "后正中入路" 沿中线自然间隙分离,避免损伤双侧舌下神经核,陈先生手术中通过此入路实现 95% 病灶切除

  中脑病变:经天幕入路从颞叶内侧切开天幕,减少对视觉传导通路的牵拉

(三)显微操作的 "毫米级艺术"

  巴特朗菲教授在陈先生手术中运用的 "三层分离技术" 堪称典范:

  包膜电凝:12W 低功率电凝瘤体包膜,封闭微小出血点

  瘤内减压:CUSA 超声吸引器碎解瘤体,创造操作空间

  锐性分离:0.1mm 显微剪刀沿蛛网膜界面剥离,保留 0.5mm 以上安全边界

  这种操作需参照术前 3D 血管重建模型,确保与基底动脉分支保持安全距离,将血管损伤率控制在 5% 以下。

五、非手术治疗:风险监测与对症管理

(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适用场景

  对于手术风险极高的中脑被盖区病变,伽马刀治疗可作为替代方案。其通过 12-15Gy 的单次剂量,促使血管内皮细胞增生闭合,降低出血风险,但起效需 1-2 年,且可能引发放射性脑水肿,需每 3 个月复查 MRI 监测。

(二)药物治疗与生活管理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但早期干预能改善预后:

  头痛患者可服用丙戊酸钠预防血管痉挛,降低出血触发风险

  共济失调患者需进行平衡训练,使用助行器降低跌倒风险

  所有患者需定期进行 MRI 随访,推荐 T2*/SWI 序列监测微出血征象

六、术后管理:跨越水肿期的关键防线

(一)中枢性水肿的阶梯式处理

  术后 72 小时是脑水肿高峰期,需分阶段干预:

  急性期(0-24h):甘露醇(0.5g/kg)联合呋塞米,每 6 小时交替使用,快速降低颅内压

  亚急性期(24-72h):启动地塞米松(4mg q6h),减轻血管源性水肿,同时监测血钠水平

  恢复期(3-7 天):过渡到口服泼尼松,配合人血白蛋白输注,提升胶体渗透压

  陈先生术后第 3 天出现的呼吸频率增快(28 次 / 分),通过及时调整脱水方案和呼吸支持,避免了脑干水肿导致的中枢性呼吸衰竭。

(二)神经功能康复的黄金策略

  早期康复介入可提升 30% 的功能恢复率(《Neurology》2024):

  吞咽障碍:术后 48 小时启动冰刺激训练,用冰水棉签刺激咽后壁,配合吞咽造影指导饮食等级

  肢体偏瘫:术后 1 周开始经颅磁刺激(rTMS),每天 20 分钟刺激大脑运动皮层,联合 Bobath 手法改善肢体协调性

  面瘫管理:面神经功能保留患者可早期进行面部表情训练,配合红外线照射促进神经修复

七、技术革新:从经验医学到精准医疗

(一)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 "实时保镖"

  现代手术标配的多模态监测包括: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实时监测听神经功能,防止听力损伤

  面神经肌电图(EMG)预警面瘫风险,当波幅波动 > 15% 时自动触发操作预警

  呼吸节律监测仪捕捉延髓功能变化,如陈先生手术中呼吸频率波动超过基线 20% 时立即暂停操作

(二)AI 辅助手术规划的 "智能军师"

  输入患者 MRI 和 DSA 数据,AI 算法 10 分钟内生成 3 套手术方案,推荐最佳入路并预测并发症概率。巴特朗菲团队使用的 AI 系统,将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手术时间缩短 25%,关键神经核团损伤预测准确率达 95%。

(三)基因治疗的前沿探索

  研究发现,15% 的家族性海绵状血管畸形与 CCM1/CCM2 基因突变相关。针对这些靶点的基因编辑技术(如 CRISPR-Cas9),已在动物实验中成功修复异常血管内皮细胞,为遗传性患者带来根治希望。

八、患者必读:科学应对的三大核心原则

(一)症状识别的 "红色信号"

  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

  突发剧烈头痛伴喷射性呕吐(警惕急性出血)

  单侧肢体无力 / 麻木在数小时内进行性加重

  新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或声音嘶哑

  眼球运动异常(如复视、瞳孔大小不对称)

(二)医疗团队的 "硬核筛选标准"

  选择具备以下条件的诊疗团队:

  主刀医生年脑干手术量 > 100 台,海绵状血管畸形全切率 > 85%(巴特朗菲团队临床数据达 88%)

  配备三大核心设备:术中核磁(iMRI)、神经导航系统(精度 < 0.5mm)、荧光造影设备

  多学科协作机制完善,涵盖神经外科、影像科、康复科等 6 大专科,如北京天坛医院的一站式诊疗模式

(三)日常风险规避指南

  控制血压在 120/80mmHg 以下,避免剧烈运动和头部撞击

  孕妇患者需加强围产期监测,因妊娠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建立症状日记,记录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为医生提供决策依据

九、陈先生的术后启示:从危机到转机

  经过 6 个月的康复治疗,陈先生的右侧肢体肌力恢复至 Ⅳ 级,生活基本自理。他的经历印证了巴特朗菲教授的观点:"面对 30.8% 的再出血风险,积极的手术干预能将风险降至 5% 以下。" 随着显微技术的进步,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的全切率已从 20 年前的 50% 提升至 88%(《Lancet Neurology》2025),越来越多患者正从 "谈瘤色变" 走向 "科学应对"。

  • 所属栏目:胶质瘤
  • 如想转载“INC巴特郎菲教授详解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诊疗要点”请务必注明来源和链接。
  • 网址:https://www.incsg.com/jiaozhiliu/5442.html
  • 更新时间:2025-05-14 10:36:12

胶质瘤相关文章

基底节区胶质瘤MRI表现有哪些?
基底节区胶质瘤MRI表现有哪些?基底节区胶质瘤,是指生长在基底节区或附近的胶质瘤。基底...
更新时间:2023-11-09 13:57:26
胶质母细胞瘤症状、原因和治疗
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肿瘤,起源于神经系统胶质细胞。这种瘤类型通常发生在大脑半...
更新时间:2023-10-27 18:03:09
儿童视神经胶质瘤的治疗现状
视通路胶质瘤(OPG)是影响皮质前视觉通路的低度恶性肿瘤,较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占儿童中枢...
更新时间:2021-12-02 14:24:05
脑瘤开颅手术有什么副作用?
大脑较好被描述为你身体的组成部分,它控制着全部其他主要和次要系统,甚至在你睡觉的时...
更新时间:2022-10-15 14:46:02
切不干净会复发、有后遗症?“难缠”的胶质瘤到底该怎么治?
巴教授,我的手术成功率有多高?风险大吗?手术后会有后遗症吗?会复发吗?这可以说是来...
更新时间:2024-03-28 11:32:00
成人弥漫性胶质瘤分级有哪些?成人弥漫性胶质瘤预后怎么样?
成人弥漫性胶质瘤分级有哪些?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整理了较新2016国际卫生组织发布的中...
更新时间:2022-07-19 15:12:45
弥漫性胶质瘤2级复发会怎样?
弥漫性胶质瘤2级复发会怎样?弥漫性胶质瘤是一种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脑肿瘤,按照国际卫...
更新时间:2024-01-11 15:50:13
延髓背侧外生型胶质瘤能治愈吗?
延髓背侧外生型胶质瘤能治愈吗?延髓背侧外生型胶质瘤是一种不多见且位置高的中枢神经系...
更新时间:2024-02-23 13:42:55
颅内室管膜瘤是良性的吗?INC颅内室管膜瘤案例
颅内室管膜瘤概述通常为边界清楚的良性肿瘤尽管也存在间变性(恶性)室管膜瘤1病变一般起源...
更新时间:2023-02-22 18:18:55
脑干血管母细胞瘤是什么病?可以治疗吗?
脑干血管母细胞瘤是位于中脑、脑桥和延髓的良性高血管肿瘤。 血管母细胞瘤相对少见,组织...
更新时间:2023-03-23 17:41:30
脑肿瘤分类
胶质瘤 脑垂体瘤 脑膜瘤 脑血管瘤 听神经瘤 颅咽管瘤 脑积水 松果体肿瘤 三叉神经鞘瘤 室管膜瘤 脑瘤 癫痫 脊索瘤 脊髓肿瘤 烟雾病 脉络丛肿瘤
大家都在看

得了可怕的胶质瘤能活多久?

更新时间:2020-02-21 16:51:01

胶质瘤MGMT启动子甲基化及其临床意义!

更新时间:2021-12-10 14:27:00

脑垂体瘤症状早期症状

更新时间:2020-08-12 14:21:06

胶质瘤IDH1基因突变意味着什么?

更新时间:2021-11-19 11:27:07

【神经胶质瘤】什么是神经胶质瘤?

更新时间:2020-05-07 16:10:53

BNCT治疗胶质瘤现状及挑战

更新时间:2020-08-10 13:57:34

相关文章
学术活动
2023年11月——国际颅底教授福洛里希教授中国示范手术咨询 10届教授课程-脑/脊柱手术研讨会重磅开幕,INC5位国际知名教 【专家共识】原发性脑干出血诊治中国神经外科专家共识 中德国际交流项目进行时|INC巴特朗菲教授今日正式开启儿童 INC旗下国际神经外科顾问团教授中国学术交流集锦 INC旗下国际神经外科顾问团国际教授学术沙龙图集 【INC国际教授专访】走近国际神外联合会(WFNS)终身成就奖 NF1神经纤维瘤病是什么病?NF1视神经胶质瘤怎么治疗? INC巴特朗菲教授9月份来中国吗? 小会场面对面,名额有限——二届国际神外杂志主编团中国
重要信息
咨询国外治疗
费用偿付
语言服务
专业护理与服务
服务
国际治疗协调
国际远程咨询
国际视频咨询
面对面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