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

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咨询电话:4000290925
INC
当前位置:INC > 神外资讯内镜颅底手术后多久能下床、运动、坐飞机?13个国家40个学术机构解读5大康复问题

内镜颅底手术后多久能下床、运动、坐飞机?13个国家40个学术机构解读5大康复问题

内镜颅底手术作为微创神经外科的标志性技术,已取得显著进展。该技术借助鼻腔、口腔等自然腔道置入高清内镜,直达颅底病灶,实现对垂体瘤、颅咽管瘤、脊索瘤及脑膜瘤等病变的精准切除。
本文有1834个文字,大小约为8KB,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近年来,内镜颅底手术(ESBS)作为微创神经外科的标志性技术,已取得显著进展。该技术借助鼻腔、口腔等自然腔道置入高清内镜,直达颅底病灶,实现对垂体瘤颅咽管瘤、脊索瘤及脑膜瘤等病变的精准切除。其优势在于利用自然腔隙路径,结合内镜提供的全景放大视野,有效提升手术精准度与安全性。

  然而,多数硬膜内内镜颅底手术手术需在颅底制造缺损,使鼻窦与颅内腔相通,这也带来脑脊液(CSF)渗漏的风险。因此,术后颅底重建(SBR)对于预防脑脊液漏相关并发症(如脑膜炎、颅内积气)至关重要。尽管SBR应用日益广泛,其技术本身仍存在局限与术后并发症,且不同医疗中心在SBR技术及术后管理方面仍缺乏统一标准。

  患者术后常关心以下问题:何时可下床活动?能否提重物、剧烈运动或擤鼻涕?若出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应如何处理?以及术后多久可乘坐飞机等。针对这些临床常见疑问,目前尚缺乏共识性指南。

  近期一项名为《Expert Strategies: Skull Base Reconstruction Global Perspectives, Insights, and Algorithms through a Mixed Methods Approach》的研究,汇集了来自13个国家、40个学术机构的68位内镜颅底手术专家(平均从业经验18年),其中包括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WANG)成员Sebastien Froelich(福洛里希)教授。该研究系统梳理了不同术者在SBR术后管理中的共性与差异,旨在建立规范的术后管理方案。

《Expert Strategies: Skull Base Reconstruction—Global Perspectives, Insights, and Algorithms through a Mixed Methods Approach》
Sebastien Froelich(福洛里希)教授

​术后下床活动时机​

  一项关键争议在于内镜颅底手术术后下床活动时机(即卧床休息时长),需平衡颅内压(ICP)波动的风险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相关并发症风险,但短期卧床可能不增加VTE风险。近期一项大型回顾性分析显示内镜颅底手术术后VTE风险较低(约2.3%),但特定合并症(如恶性肿瘤、既存内分泌疾病、肥胖)或Caprini评分>5会增加VTE风险。

  内镜颅底手术后卧床休息的理论基础是通过减少ICP骤降来降低修复失败风险,此观点源于创伤性脑脊液漏管理的文献。尽管缺乏卧床时长的相关文献,部分研究表明内镜颅底手术后延长卧床时间(>24小时)并非必要。本研究中,大多数专家团队(60%)倾向术后卧床<24小时,另有相当比例团队(25%)选择24-72小时。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美国专家对卧床限制较非美国专家更宽松,可能与美国医疗体系特有的住院约束、对VTE预防的重视,以及通过早期下床活动(尤其未放置腰大池引流时)降低ICP的考量相关。

  近期一项调查显示,83-85%的欧洲内镜颅底外科医生推荐卧床休息,对于扩大前颅底、经蝶骨平台及后颅窝入路常建议至少48小时。需注意,卧床期间常留置导尿管;报道显示内镜颅底手术后尿路感染率较低(1.3%),与置管时间长、住院时间长及术前泌尿系统疾病相关。

​术后鼻腔防护及活动限制​

  术后用力(如屏气、用力排便)可能在术中未发现脑脊液漏的蝶鞍区手术后,促成延迟性脑脊液漏的发生。近期回顾性研究显示内镜颅底手术后便秘发生率较高(69%),与较长卧床时间及较高吗啡用量相关,但可能不增加术后脑脊液漏风险。对内镜颅底手术术后恶心呕吐高风险患者(如女性、海绵窦解剖、扩大入路)需额外关注。

  与卧床休息的分歧观点不同,所有专家均将鼻腔防护及活动限制作为重要术后措施,包括:限制用力、提重物、剧烈活动和擤鼻涕以避免Valsalva动作;打喷嚏咳嗽时张口;抬高床头;使用大便软化剂。但多数专家团队不限制患者术后使用吸管,与近期内镜颅底手术后吸管使用研究结果一致。

  大部分团队的活动限制时间约为4周,与美国鼻科学会内镜颅底手术委员会(ARS EPS)推荐的3-6周相近,表明专家普遍对术后防护持保守态度,可能优先考虑颅底愈合而非活动限制的不便。该领域仍无共识,需进一步研究明确解除限制的适宜时机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处理方案​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成人常见重要合并症,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为其长期治疗金标准。颅底病变患者中OSA易漏诊,可能增加呼吸系统并发症及脑脊液漏风险。一项经蝶垂体手术住院大数据分析显示,OSA与肺及气道并发症风险增加相关,但与脑脊液漏无关。

  内镜颅底手术后过早启用CPAP理论上可能因修复处受压导致脑脊液漏和/或张力性气颅。此外,合并OSA的内镜颅底手术患者可能更早发生脑脊液漏,认为与潜在高ICP相关。但近期研究报道内镜垂体术后OSA患者无论是否立即使用CPAP,脑脊液漏/张力性气颅发生率相似。另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经蝶术后OSA患者早期恢复CPAP未增加张力性气颅风险。近期系统评价也结论内镜垂体术后恢复CPAP似乎安全。

  然而,颅底外科医生对内镜颅底手术后启用CPAP的实践模式存在差异。OSA术前筛查常不足,内镜颅底手术后常缺乏明确OSA管理计划。近期已有研究关注内镜颅底手术后CPAP重启方案。Gravbrot等报道经蝶术后平均3.5周恢复CPAP未增加脑脊液漏或气颅风险,并提出OSA患者CPAP管理流程。

  尸体研究表明85%的CPAP压力(取决于设置)可输送至鼻腔,约80-84%可达蝶窦。一项健康人群定量研究验证该结果,显示平均85%的CPAP压力达鼻腔,较高压力时更大比例加压气体送至鼻底。同一团队另一尸体研究提示鼻中隔瓣(NSF)移植物可耐受最高20 cm H2O的CPAP压力。

  Rabinowitz等近期社论强调其鞍区术后实践方案:采用以患者为中心的方法决策CPAP重启,重点关注OSA严重程度、术中发现及颅底修复方式,建议从最低压力设置开始。根据Chitguppi等研究推断,对于采用NSF移植的患者早期恢复CPAP可能安全,但需个体化评估。扩大颅底入路术后CPAP重启时机因缺乏专门研究尚未明确。

  本研究中,多数专家术后方案要求内镜颅底手术后CPAP限制2-4周,与美国鼻科学会内镜颅底手术委员会(第二部分)推荐的至少2-6周相近,通常覆盖术后脑脊液漏低发期。

​航空旅行时间建议​

  关于内镜颅底手术后航空旅行安全性的文献匮乏。经验表明商业航班机舱压力安全,不太可能影响颅底修复,因监管机构要求机舱海拔不超过2438米。但鉴于体腔气体在低机舱压力下可能膨胀,航空航天医学协会医疗指南工作组建议神经外科患者乘机前至少等待7天。此外,活动性脑脊液漏者建议避免航空旅行直至漏口修复,以防机舱压力变化导致逆流和微生物污染。

  本研究中多数专家允许患者术后2-4周航空旅行,与美国鼻科学会内镜颅底手术委员会推荐的2-4周等待期一致。另外,如Saleh等先前指出,围术期及术后抗生素的使用、时长和类型均无共识,虽抗生素覆盖范围和时长仍存争议,但此结果与既往文献一致。

​鼻内清创时机选择​

  关于鼻内清创时机,专家方案各异,多数团队在约2周时执行远离颅底的鼻腔清创(包括取出不可吸收填塞物)。生理盐水冲洗时机专家间差异大,但常与清创时间相关。美国鼻科学会内镜颅底手术委员会术后防护共识认为:生理盐水喷雾通常在72小时内开始;术后脑脊液漏风险较低后(中位14天)可开始冲洗;清创可不损害修复体安全进行,但清创范围(即前鼻腔还是抵近修复处)存在差异。

  • 所属栏目:神外资讯
  • 如想转载“内镜颅底手术后多久能下床、运动、坐飞机?13个国家40个学术机构解读5大康复问题”请务必注明来源和链接。
  • 网址:https://www.incsg.com/shenwaizixun/7078.html
  • 更新时间:2025-11-19 10:00:24

神外资讯相关文章

脊髓电刺激可以治疗帕金森导致的运动障碍吗?INC国际大咖之Krauss教授研究
脊髓电刺激等疗法或可基于现有证据,被证实能改善帕金森病的特定步态特征。对于早期阴性...
更新时间:2025-10-22 10:18:17
为何它不见刀口、却能切大瘤?“十八般”手术设备知多少?
神经内镜技术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已跨越了一个多世纪。初期,受限于高精度技术、光学技...
更新时间:2025-01-06 15:42:15
“不开颅”手术真比开颅安全?这些后遗症被严重低估
他们说鼻子里面做手术,没伤口,肯定比开颅创伤小吧?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过去的20多年里...
更新时间:2025-04-17 15:15:11
你听说过NF1儿童视神经胶质瘤吗?这种情况怎么治...
视神经胶质瘤(以下简称OPG)与神经纤维瘤病1型(以下简称NF-1)的关系密切,OPG发生在15%20%患有N...
更新时间:2025-03-04 15:19:01
【INC脑博士科普十五】脑室外神经细胞瘤10年生存率90%,要怎么治疗?
我们知道中枢神经细胞瘤是分化良好的WHO 2级肿瘤,约占成人全部脑室内病变的一半。而其在脑...
更新时间:2024-07-08 15:26:47
岩斜区脑膜瘤手术入路盘点 | INC福教授挑战高难度脑瘤手术需要“兵分几路”?
岩斜坡区脑膜瘤,约占颅内脑膜瘤的 2%。患者通常表现为 颅内压增高,以头痛较常见,常以颈...
更新时间:2025-04-02 14:26:34
INC二届国际神经外科杂志主编团中国见面会
推进高水平开放国际共享发展机遇,2023年11月,备受瞩目的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
更新时间:2023-12-13 14:33:04
儿童脑海绵状血管瘤,会有什么临床表现呢?
有些患儿的脑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疾病,这种疾病大多成海绵状,因此而得名。 它常在...
更新时间:2025-02-27 10:34:23
神经内镜科普:无刀口切除大瘤的技术,揭秘“十八般”手术设备
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由于高复杂技术、光学技术和生产工艺等因...
更新时间:2024-09-18 14:30:32
细胞变异: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诊疗与生存指南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简称ALCL)虽仅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的2%-3%(...
更新时间:2025-05-26 14:35:16
脑肿瘤分类
胶质瘤 脑垂体瘤 脑膜瘤 脑血管瘤 听神经瘤 颅咽管瘤 脑积水 松果体肿瘤 三叉神经鞘瘤 室管膜瘤 脑瘤 癫痫 脊索瘤 脊髓肿瘤 烟雾病 脉络丛肿瘤
大家都在看
相关文章
学术活动
2025天坛神经外科学术大会:INC巴教授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 神外SCI国际期刊主编见面会主题征集 | 可获与主编面对面交 INC学术沙龙 | Couldwell教授主题演讲:从5000年前谈起颅底外科 2025年10月18日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天坛)神经外科学术大 北京市王忠诚医学基金会--INC青年神经外科医生教育基金,北 INC巴特朗菲教授2025学术沙龙:370余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前沿 专访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王杭州教授:国际合作下的小儿 INC国家儿童神经外科专家Rutka鲁特卡教授学术沙龙:小儿神经 INC鲁特卡教授(Rutka)抵华,学术交流活动持续进行 【国际交流】INC福洛里希抵达中国,开启北京天坛医院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