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出脑瘤,却不用手术?我带着片子问了国际专家,结果有点意外
发布时间:2025-11-23 10:31:11 | 阅读:次| 关键词:查出脑瘤,却不用手术?我带着片子问了国际专家,结果有点意外
- [案例]命悬一线!45岁女性深夜突发脑出血,看INC 巴教授如何用
- [案例]远外侧入路重要提出者全切脑干-高位颈髓腹侧病变,避免
- [案例]12年脑干肿瘤终得国际脑瘤专家手术切除
- [案例]头痛、呕吐、复视……他们的松果体囊肿治好了吗?
- [案例]跨越千里的生命时速:急性出血期内,脑干海绵状血管瘤
- [案例]【患者视频采访纪实】为爱守护,不放弃!较大脊索瘤患
车祸后头部CT检查中,张女士意外发现鞍区存在占位性病变。尽管无临床症状表现,但"鞍区占位"的诊断结果仍引起患者担忧。
"是否患有脑瘤?是否需要立即手术?"这些问题成为患者关注焦点。令人意外的是,经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WANG)成员福洛里希教授详细评估MRI影像后,给出明确建议:"继续临床观察,不需要手术干预或其他治疗。"

诊断明确显示,该占位性病变并非肿瘤,而是良性拉克氏囊肿。
随访方案制定
针对患者对复查频率的疑问,专家给出详细建议:"6个月后接受首次MRI检查,1年后进行第二次复查。若6个月复查显示病灶无变化,则1年后再行检查。若结果稳定,此后可调整为每两年复查一次。"
拉克氏囊肿临床特征
拉克氏囊肿(RCC)可完全位于鞍内、向鞍上延伸或完全位于鞍上区域。通俗理解,该病变相当于垂体附近出现的"囊性结构",来源于胚胎期拉克氏囊残留组织。通常体积较小且无症状,多数无需立即手术,可优先选择临床观察。当囊肿增大到一定程度,可能压迫鞍内或鞍上结构引发临床症状。
常见临床表现包括头痛、视觉功能障碍和/或内分泌紊乱。有文献报道尿崩症(DI)可能作为RCC首发症状,但发生率较低。对有症状的RCC,通常采用手术减压治疗。
在内镜颅底手术(ESBS)中,鞍内RCC多采用标准经鼻内镜手术(EEA)。对向鞍上延伸的鞍内RCC及纯鞍上RCC,可能需采用经鞍结节和/或经鞍平台的扩大经鼻内镜入路(extended EEA)。
脑瘤手术时机与指征
手术时机选择是针对脑瘤患者确定最佳干预时间点的决策过程,旨在最大化治疗效果同时降低风险。该"时机"非固定时间周期,而是基于多因素综合评估的个体化医疗决策,需权衡"立即手术必要性"与"观察等待风险"。
手术指征是决定外科干预的量化标准和适应症依据。简单而言,当出现特定临床表现时需考虑手术治疗,例如症状加重或病灶持续生长,且手术获益大于风险。
类似道路交通指示标志,手术指征为治疗路径提供方向指引。脑瘤手术决策是复杂权衡过程,核心原则是"获益大于风险",唯此治疗才具有价值。
病例随访与治疗决策
5年前,12岁患儿检查发现"占位性病变",因症状轻微选择保守观察。5年后头痛症状加重,复查发现颅底斜坡区33×26×33mm肿瘤病灶,侵犯左侧海绵窦,导致垂体移位及垂体柄受压变形。临床高度怀疑脊索瘤诊断。

症状加重结合病灶增大,此次需积极干预。经福洛里希教授手术治疗后,患者恢复情况良好。
扩展阅读:北京天坛医院手术交流 | 长跑、潜水、篮球…12岁脑瘤男孩从未轻易认输!
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颅底手术委员会前主席Sebastien Froelich教授(塞巴斯蒂安·福洛里希,"福教授")擅长显微镜与神经内镜"双镜联合"技术,其发明的"筷子技术"能在狭小颅底空间进行精细操作。福教授已为多位脑瘤患者提供国际咨询服务,通过详细病情分析制定个性化综合诊疗方案。
- 所属栏目:神外疾病
- 如想转载“查出脑瘤,却不用手术?我带着片子问了国际专家,结果有点意外”请务必注明来源和链接。
- 网址:https://www.incsg.com/jibing/7103.html
- 更新时间:2025-11-23 10:21:34
- 上一篇:【INC国际大咖研究成果】孤立性矢状缝早闭:定义、类型和手术指征
-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