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抵达!巴教授与北京天坛医院双强联合,脑瘤手术交流开启
发布时间:2025-09-26 09:34:37 | 阅读:次| 关键词:今日抵达!巴教授与北京天坛医院双强联合,脑瘤手术交流开启
- [案例]确诊后生存期仅1年的恶性胶质瘤,她分享如何实现18年长
- [案例]斜坡脊索瘤是绝症吗?年轻女孩少见恶性脑瘤,INC国际教
- [案例]“虽小,却危及性命”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出血成功手术重
- [案例]5岁视神经胶质瘤如何重获光明
- [案例]开颅手术前能否拔牙?医生解析复杂决策!
- [案例]良性又令人害怕?垂体瘤侵袭视神经、压迫脑室,一次全
秋日的北京,再次迎来国际神经外科领域的学术交流盛事。2025年9月25日清晨,首都国际机场在晨光中显得繁忙而充满期待。在众多等候的目光中,一个熟悉而温暖的身影如期出现。他与清晨的曙光一同抵达,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这位正是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成员——巴特朗菲教授。他此次抵华,正式开启了9月的学术交流行程。抵达北京天坛医院国际部后,巴教授立即会见了早已在此等候的当天手术患者家属。简短交流后,团队迅速进入医院,并投入到紧张的手术方案讨论中。
包括《解放日报》与《新华网》在内的多家媒体均对此进行了报道:INC多位国际知名神经外科专家频繁来华开展学术与手术交流,这一致力于服务疑难重症患者的合作模式,已成为国际医疗协作持续深化的重要体现。媒体报道称:“新华网聚焦国际神经外科学术交流,INC巴教授本周抵达北京天坛医院!”《解放日报》亦报道称:“国际医疗合作实现新突破,巴教授今日启动儿童疑难脑瘤示范手术。”
01 合作历久弥新,如佳酿愈陈愈香
作为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特邀外籍专家,巴特朗菲教授多次来访中国,双方合作渊源已久,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拓展与提升。始终秉持为患者争取最佳预后的手术理念,巴教授与天坛团队共同成功完成一例又一例高难度手术。患者年龄跨度从3岁的巨大脑干胶质瘤患儿,至70多岁的高龄功能区肿瘤患者;肿瘤位置覆盖小脑、脑干、松果体区、桥小脑角区及三脑室等多个关键区域。
不断挑战并攻克疑难神经外科疾病,是众多专家不懈努力的方向。尽管现代神经外科技术已取得显著进步,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前路漫长,应如何前行?答案或许正藏于这类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共同探索之中。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此次亚洲神经外科研究基地再度与国际顶尖专家携手,将碰撞出怎样的学术火花?
02 携手强化疾病救治,共同创造生命希望
“巴教授何时来华?”——这是众多等待巴教授手术的患者共同的心声。他们唯一的愿望,是尽快解除颅内肿瘤的威胁。
03 良性脑瘤却治疗曲折,本次迎来转机
40多岁的林先生,早在2012年被诊断为岩斜区脑膜瘤。尽管该肿瘤属WHO 1级,其治疗过程却充满波折。经历一次开颅手术和两次伽马刀治疗,患者出现右耳失聪及面瘫,肿瘤仍复发并呈弥漫性生长,侵犯颅底结构。
由于已接受伽马刀治疗,再次放疗可能对脑组织造成显著损伤,因此手术切除率变得尤为关键。切除程度越高,复发概率相应降低。但该类手术要求术者具备丰富的颅底手术经验,而对巴教授而言,这类手术并无太大难度——他拥有超过30年的相关手术经验。
04 体检发现无症状脑瘤,手术容错率低,追求万无一失
刚满30岁的郑先生从未预料到体检会发现脑部肿瘤。病灶大小约27x23mm,位于额上回区域,紧邻中线。该位置存在“辅助运动区”(SMA),其功能类似于在执行动作前发出指令,例如在伸手拿咖啡杯前规划手部移动轨迹。若该区域受损,患者可能虽有意愿却无法完成动作。
脑胶质瘤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常见肿瘤,手术切除是延缓复发、延长生存的重要治疗方式。经典神经外科教材强调,针对脑胶质瘤应尽可能实现全切除。然而手术始终面临一项关键难题:如何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保护脑功能?开颅手术不容有失,首次手术的质量直接影响患者预后。对郑先生而言,本次手术必须确保万无一失——人生只有一次,他不允许任何偏差影响未来的生活质量。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对等待手术的患者及家人而言,人生的“好景”正是此刻中外专家携手带来的生机。专家们并肩作战,只为实现每一位患者重获新生的期望。

- 所属栏目:国际治疗
- 如想转载“今日抵达!巴教授与北京天坛医院双强联合,脑瘤手术交流开启”请务必注明来源和链接。
- 网址:https://www.incsg.com/guojizhiliao/6736.html
- 更新时间:2025-09-26 09: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