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开颅与经鼻手术均告失败,第四次手术前医生告知:另有治疗方案
发布时间:2025-09-12 09:56:53 | 阅读:次| 关键词:当开颅与经鼻手术均告失败,第四次手术前医生告知:另有治疗方案
- [案例]考前身体不适是否压力所致?青少年脑干海绵状血管瘤警
- [案例]天坛医院手术纪实 | “视力一天天变差”,中外专家联手
- [案例]脑膜瘤为何要追求顺利全切?CPA区脑膜瘤术后2年未复发告
- [案例]丘脑中脑出血致偏瘫——“手术禁区”上连根拔除“不定
- [案例]疑难位置颅内病变如何全切且功能完整保留?
- [案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是什么病?孩子脑袋里长了这样一个“
37岁的晓亚再次躺上病床,等待明日清晨的手术,这也是她五年来的第四次手术。夜深人静之际,她睁着酸涩的双眼,努力抑制内心的期待。
此前四次手术均未能彻底清除她颅内的肿瘤,开颅与内镜手术她都已尝试,不仅未奏效,反而导致脑组织粘连和结构紊乱,令后续手术难度递增。她是否还应抱持希望?于晓亚而言,摆脱脑瘤似乎遥不可及,因这五年间前后三次手术均复发,足以摧垮她的意志。
但她同样无法放弃——因本次主刀医生对她说:“我对自己有信心,因此,你也应对自己有信心。”仿佛一滴甘霖洒落她干涸的内心,于是这场即将改写命运的第5次手术,终于到来……
关于过往:一次次推倒重来的治疗历程
被推入手术室前,晓亚再次回想起确诊当天的情景。颅颈交界区一枚巨大的脊索瘤将她拖入深渊。因当时病情紧急,首次手术时选择有限,她只能被动接受。然而手术并未全切肿瘤,随之而来的是复发、再手术、再复发……仿佛陷入无解循环,她看不到任何曙光。
自第二次手术起,难度已然升级——既往手术形成的瘢痕模糊了肿瘤与正常组织的界限,降低了切除率,加之周边正常脑组织已遭破坏,她的术后并发症日益严重。直至此次复发,所有治疗方案似乎须从头再来,而这片“伤痕累累”的战场只能由她独自面对。持续加剧的颈部疼痛、日益严重的下组颅神经功能障碍导致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已完全扰乱正常生活。
这一次的手术,会与以往不同吗?
手术进程:福教授的综合考量
晓亚的第四次手术由颅底手术专家福教授主刀。从她当前病情来看,此次手术已完全无法采用常规方式进行,否则等待她的将是第五次、第六次手术……于是,福教授团队提出采用显微镜与内镜“双镜联合”手术方式,结合内镜经鼻入路与远外侧入路,分阶段实施治疗。
切勿低估该手术策略——对于晓亚这类多次手术、肿瘤顽固的病例,正需“分区处理,个体化施治”。
▼晓亚第四次复发后的MRI影像,展示福教授所面临的复杂局面
1 脊索瘤的复杂性体现在何处
肿瘤位于下斜坡,并向周边广泛侵犯,右侧C1与C2水平、岩尖区域均可见肿瘤,右侧椎动脉被肿瘤包绕,脑干受压,软脑膜界面、后循环血管及骨质已遭肿瘤广泛浸润。须知该区域并非通畅无阻,其间布满不可触碰的神经血管“禁区”,肿瘤无法被一次性完整剥离。
2 多次手术所带来的额外困难
既往手术入路导致组织结构破坏与改变,已形成瘢痕结缔组织,成为切除肿瘤的“铜墙铁壁”,亦构成切除障碍。同时,曾实施的乙状窦后入路切除手术也导致硬脑膜内广泛粘连,增加术中出血风险。
3 为何需采取“双镜联合”与分阶段策略
晓亚的肿瘤位于颅颈交界区,位置低于鼻腔。使用神经内镜经鼻手术时常存在视野盲区,即便应用角度镜,亦难以抵达底部肿瘤,因此易导致肿瘤残留。
此外,为提升切除率,不少医生会选择牺牲正常组织,切除粘膜、肌肉,有时甚至包括鼻甲,并对血管构成风险。若打开硬脑膜,脑脊液漏风险亦显著增高,这对任何患者而言均得不偿失。
福教授团队更倾向于在神经内镜经鼻手术切除部分肿瘤后,联合远外侧入路开颅手术,以实现肿瘤完全切除。该策略相当于在微创切除部分肿瘤的基础上,再经开颅清理残余病灶,与单一经鼻内镜手术相比提高了全切率,与完全开颅手术相比则减少了创伤。
▼第一阶段经鼻内镜手术结束后,中线部位肿瘤被成功切除,其余残留肿瘤待第二阶段开颅手术切除(绿色箭头)。
▼第二阶段开颅手术完成后,脊索瘤已基本全切。
▼最后,因右侧枕髁遭肿瘤完全侵犯,肿瘤切除后还需进行手术融合以稳定结构。
术后二年:来之不易的稳定生活
术后,晓亚从昏睡中苏醒。她未曾预料医生会告知肿瘤已安全切除,这无异于奇迹降临。她的病情终获稳定,除偶发耳痛外,几无任何不适,而该症状也随中耳积液消退而好转。随后数月,晓亚在福教授建议下开始接受辅助质子治疗,并保持密切随访。两年后,未见复发。
整整五年、四次手术,才换来如今的安稳生活,晓亚不禁感慨万分——这是一场意料之外的胜利,更是一段来之不易的幸福。
福教授如何攻克【颅底肿瘤】?
是否曾想过,若将人脑视作一只倒扣的碗,那么托起这只碗的究竟是什么?
颅底——这一颅腔内特殊的骨性结构,向上支撑颅内的脑组织,维持头部稳定,向下则分隔眼眶、鼻窦及鼻咽腔。该区域几乎可谓“千疮百孔”,通过颈静脉孔、卵圆孔等二十余个孔道连接神经与血管系统;
同样也称得上“崎岖复杂”——由蝶骨、筛骨等多块骨骼通过骨缝连接形成前、中、后三个颅窝,其内容纳大脑额颞叶、脑干、小脑、垂体窝及视神经管等结构,可谓软硬组织交织。
当肿瘤生长于这座“天然迷宫”中,既可侵蚀脑组织,又可侵入骨缝,无孔不入。切除它们极为困难,耗时耗力,效果却常不尽人意,令神经外科医生面临严峻挑战。
为攻克颅底肿瘤,福教授创造性地提出“双镜联合”手术策略,可根据病变位置、大小与性质,联合两种手术器械,在切除肿瘤的同时进行双向修补,巧妙规避单一技术的局限,减少术后并发症,极大保护神经功能。
案例来源:A Staged Strategy for Craniocervical junction Chordoma with Combination of 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 and Far Lateral Approach with Endoscopic Assistance: Case Report

- 所属栏目:脊索瘤
- 如想转载“当开颅与经鼻手术均告失败,第四次手术前医生告知:另有治疗方案”请务必注明来源和链接。
- 网址:https://www.incsg.com/huanzhegushi/jisuoliu/6632.html
- 更新时间:2025-09-12 09:49:09
- 上一篇:易复发的脑瘤是否意味着手术失去意义?”一位从癌症研究者到患者的自救之路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