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斜区脑膜瘤如何治疗?INC国际教授岩斜区脑膜瘤实例分享
发布时间:2023-08-14 17:27:28 | 阅读:次| 关键词:INC国际教授岩斜区脑膜瘤实例分享
- [案例]半年突聋两次、听神经瘤侵入内听道,保面听全切术后大
- [案例]脑瘤(毛细胞星形细胞瘤)患者怀孕六个月,赴德手术后5年
- [案例]听神经瘤术后怎么康复?
- [案例][脑肿瘤案例]怀胎七月患多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终得德国教
- [案例]经治疗髓母细胞瘤男童带瘤生存八年
- [案例]得了髓母细胞瘤能活多久?经治疗,这名男童带瘤生存八
斜区脑膜瘤约占后颅窝脑膜瘤的2%。由于病变起源于斜坡上三分之二处的岩斜连接处,PCM位于三叉神经的内侧。在过去,由于邻近PCM起源的重要结构和接近岩斜区的困难,切除PCM有很高的死亡率和发病率。然而,随着神经影像学的进步和精细颅底技术的引入,PCMs切除术的临床结果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对Simpson分级为I/II的PCMs进行全切除(GTR),对Simpson分级为III/IV的PCMs进行次全切除(STR),对Simpson分级为IV的PCMs进行部分切除(PR)。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对辛普森ⅲ/ⅳ级和世卫组织ⅱ/ⅲ级PCM患者进行辅助放疗(RT)或伽玛刀手术(GKS)。14接受GTR治疗的世卫组织ⅰ级患者未进行辅助放疗或GKS。接受STR、PR或GTR的世卫组织II/III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接受辅助放疗(RT)或GKS。手术入路包括颞下经小脑幕岩骨切除、乙状窦后、乙状窦前、颞下经小脑幕岩骨切除联合乙状窦后、远外侧经髁、额颞/眶颧截骨、额颞联合颞下经小脑幕岩骨切除、乙状窦后联合远外侧经髁。
案例1.乙状窦后入路
48岁女士患巨大岩斜区脑膜瘤并延伸至颈静脉孔,三年前开始出现进行性听力丧失、吞咽困难和复视,入院时的神经系统检查没有发现异常,术前MRI检查显示肿瘤延伸至枕骨大孔下方,在海绵窦内侧壁上有延伸,以及颈静脉孔的小肿瘤延伸。巴教授通过乙状窦后(RS)入路切除肿瘤,术中无神经损伤,术后无新发永久性并发症,MRI检查,证明完全切除肿瘤。术后2天,患者被转入普通病房;出院时,她唯一的症状是左侧听力下降,建议在6个月内进行MRI随访。
案例2:乙状窦前经小脑幕入路
33岁女士患脑右侧巨大岩斜区脑膜瘤,病变延伸生长到Meckel腔。在磁共振图像上,脑干明显受压。巴教授采用乙状窦前经小脑幕入路彻底切除肿瘤,尽管部分肿瘤包膜粘附在神经结构上,但神经仍能被保存下来,所有血管在手术结束时也完好无损。病人很快醒来,拔掉了气管导管。在最初的24小时内,她没有任何缺陷,术后第二天,出现左侧偏瘫和面瘫,并开始适当的治疗。在接下来的4周里,她完全康复,出院时没有神经功能缺陷。

- 所属栏目:患者故事
- 如想转载“岩斜区脑膜瘤如何治疗?INC国际教授岩斜区脑膜瘤实例分享”请务必注明来源和链接。
- 网址:https://www.incsg.com/huanzhegushi/3388.html
- 更新时间:2023-08-14 17:24:59